
消亡,喪失。《古尊宿語錄·智口祚禅師語錄》:“承教有言,一人發真歸源,十方虛空,悉皆銷殞,既是虛空,雲何銷殞?” 明 袁宗道 《迪功郎南安少尹方先生行狀》:“受忌造物,則其身之福且日就銷殞,矧曰後嗣。” 明 李贽 《三大士像議》:“汝平生塑像以來,一切欺天誑人之罪,皆得銷殞矣。”
銷殄(xiāo tiǎn)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由“銷”與“殄”兩個語素構成,多用于書面語或古漢語語境。其核心含義指徹底消亡、滅絕,強調事物從存在到完全消失的不可逆過程。以下從詞典釋義、語素解析、用法特征三方面詳細說明:
《漢語大詞典》
釋為“消滅,滅絕”,強調事物被外力摧毀或自然消亡至不留痕迹。
例證引《後漢書·西羌傳》:“羌遂衰耗,戶口銷殄。”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0卷,第1263頁。
《古代漢語詞典》
釋義“徹底滅絕”,側重描述族群、物種或文化因戰争、災害等因素完全消失。
例證引《宋書·索虜傳》:“北地凋殘,民戶銷殄。”
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2002年版,第1701頁。
《辭源》
注“銷”為消散,“殄”為盡絕,合指“消散絕滅”,多用于抽象事物(如精神、風氣)。
例證引清人章學誠《文史通義》:“文風銷殄,斯道淪亡。”
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源》(修訂本)第三冊,第2348頁。
本義為熔化金屬(如“銷金”),引申為消散、瓦解(如“銷聲匿迹”),含主動消除或被動消退之意。
本義為滅絕、斷絕(如“暴殄天物”),強調徹底性,多指生命或延續性事物的終結。
兩字組合後,語義疊加強化,突出從消減到徹底滅亡的全過程。
對象範疇:
語境色彩:
近義辨析:
當代語境中,“銷殄”適用于曆史研究、文化批評、生态保護等領域,用以描述不可逆轉的消逝現象。例如:
“過度開發緻本土文化符號幾近銷殄。”
“若不遏制盜獵,珍獸恐将銷殄于十年之内。”
參考來源:
“銷殒”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文獻中較為統一,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提示:此詞現代漢語中已罕見,多出現于古籍或學術讨論中。若需引用,建議标注文獻來源。
痷茶貝阙變見逼掠冰銜寵用翠巍巍村壟倒栽端道婦人孺子更何況孤心還惺皓齒洪德定則宦者夾裆際限龛難兩極力敵千鈞理對厲精為治離世絶俗留款龍擡頭馬具畮隴母線内乘鑷撏牌司郫釀迫趣破瓦頹垣乾冬棄礎起獲青絲編啓土漆作乳穉賞罰信明審冊盛農水晶包四食素車俗界藤本植物同體忘生舍死蝸殼居舞筆弄文無塵子污面詳求像運撷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