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y;delay] 延误滞留
稽迟岁月
迟延;滞留。《南史·张融传》:“随例同行,常稽迟不进。”《元典章·台纲二·照刷》:“刷住稽迟文卷,於刷尾上标写稽迟或违错二字。” 明 唐顺之 《行总督军门胡手本》:“此係紧急军情,且本部復命在邇,毋得稽迟误事。”《三国演义》第四八回:“目下拨三千马步军,命 臧霸 为先锋,星夜前去,不可稽迟。”
“稽迟”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稽迟(jī chí)指迟延、滞留或耽误,强调因拖延而未能及时完成某事或停留在某处。例如在军事或紧急事务中,常表示因延误可能引发后果,如“军情紧急,不容稽迟”。
“稽迟”一词的权威释义可参考《汉典》及古籍文献,其用法在历史文本中较为固定,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可见于仿古或特定领域表达。
稽迟(jī chí)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拖延或延迟。该字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禾」字旁,右边是「止」字旁。总共有11个笔画。
稽迟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其中「稽」一字解释为稽查、核实的意思,而「迟」则表示时间的延后或延误。合在一起,稽迟意味着耽搁或拖延事情的进展。
在繁体字中,稽迟的写法是「稽遲」。繁体字保留了更接近古代汉字的表达方式。
在古时候,稽迟的汉字写法与现在相比稍有不同。古代使用的写法是「稽遲」,左边的「禾」字旁曾经写作「禾木」,而右边的「止」字旁则是由「夂」和「止」两个部首组成。
以下是一些稽迟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与稽迟相关的词汇:
总之,稽迟是一个描述拖延或延迟的词语,由「禾」和「止」两个部首构成,共有11个笔画。它源自古代汉字,繁体字写作「稽遲」。稽迟在古时候的写法为「稽遲」,左边「禾」字旁曾写作「禾木」,右边「止」字旁包含「夂」和「止」两个部首。一些与稽迟相关的词汇有迁延和提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