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夔和魍魉。皆為傳說中的山林精怪。亦用以泛指精怪。 清 陳維崧 《南鄉子·江南雜詠》詞:“夔魍喧豗,楓根漬酒紙成灰。” 清 劉岩 《天台萬年藤杖歌》:“風饕雪嚙雨淋瀝,孕藏夔魍遭雷霆。”參見“ 魍魎 ”。
“夔魍”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uí wǎng(注音:ㄎㄨㄟˊ ㄨㄤˇ),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指傳說中的兩種山林精怪“夔”和“魍魉”的合稱,後泛指一切奇特古怪的精怪或事物。
在文學中,該詞可形容形象離奇、超出常人認知的事物或人。例如清代陳維崧《南鄉子·江南雜詠》中“夔魍喧豗”,以精怪的喧鬧暗喻社會動蕩。
該詞屬于生僻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于古籍或文學創作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夔”和“魍魉”的單獨釋義,可參考《山海經》《左傳》等文獻。
夔魍(kuí wǎng)是一個漢字詞語,代表了古代巫師或妖魔的形象。它通常用來形容邪惡、兇猛或丑陋的東西。
夔魍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夔魍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巫師和妖魔。夔是古代的一種獨角犀牛,被認為是一種兇惡的怪物;魍是一種被尊為神靈的犬類怪物。人們将夔和魍的形象融合在一起,創造了這個詞來形容邪惡、兇猛或丑陋的東西。
夔魍的繁體字分别為:夔魍。
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夔魍的古代寫法如下:
這個森林裡充滿了夔魍的氣息,讓人感到恐懼。
夔魍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新詞,例如:
與夔魍意思相近的詞有:
與夔魍意思相反的詞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