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為賓客安排行館。《周禮·秋官·環人》:“掌送逆邦國之通賓客……舍則授館。” 南朝 陳 徐陵 《與李那書》:“此後 殷儀同 至止,王人授館,用阻班荊。” 唐 劉禹錫 《機汲記》:“予謫居之明年,主人授館於百雉之内。” 元 《日損齋筆記·辯史》:“公與語,大悅,即令授館而禮遇焉。” 明 何良俊 《世說新語補·言語下》:“ 徐孝穆 使 魏 , 魏 人授館宴賓。”
(2).當塾師。《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隻説在京授館,并不曾浪費分毫。” 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賀相國》:“先中憲赤貧諸生,授館四十年,每歲正月六日始,至十二月二十四日止,一領青衣直布,坐處方方一塊藍色。”
“授館”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為賓客安排行館
指古代接待賓客時,為其提供住宿場所。這一用法常見于外交或禮儀場合,例如《周禮·秋官·環人》提到“舍則授館”,南朝陳徐陵的《與李那書》中也有“王人授館”的描述。類似用法還出現在唐代劉禹錫的《機汲記》中,表明此詞多用于官方或正式接待場景。
當塾師(擔任私塾教師)
指以教書為職業,例如《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中提到的“在京授館”,以及清代嚴有禧《漱華隨筆·賀相國》中記載的“授館四十年”,均指以教書謀生。這一含義多用于描述文人或學者的職業狀态。
如需更多古籍例證或詳細解析,可參考《周禮》《警世通言》等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查字典()。
授館(shòu guǎn),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意思是授予學位或職位。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手部(扌)和館部(車)。它的筆畫數為13畫。
《授館》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例如《周禮·夏官司馬》中提到:“司寇……凡諸侯有谥有授館,則五官四十。” 在繁體字書寫中,授館被寫作「授館」。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古時候,授館的寫法中館部的上面是車字,下面是兩個點,整體形狀更加複雜。
1. 他在畢業典禮上被授予博士學位,标志着他多年的努力得到了認可。
2. 這位教授在學術界享有盛譽,他曾經授館給許多優秀的學生。
授予、學位、職位、學校、教授、畢業、典禮
授予、授予、頒發、授予、給予
剝奪、拒絕、取消、撤銷、廢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