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od for hunger and water for thirsty] 饑則進食,渴則飲水。形容根據需要安排起居
四更以後,各帶着隨身金銀物件出門。離不得饑餐渴飲,夜住曉行, 迤逦來到衢州。——《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
餓了就吃,渴了就喝。古白話小說中常用以形容長途跋涉。《三國演義》第八七回:“大隊人馬,各依隊伍而行,飢餐渴飲,夜住曉行。”亦作“ 飢飡渴飲 ”。《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且説 許宣 在路,飢飡渴飲,夜住曉行,不則一日,來到 鎮江 。”
餓了就吃,渴了就喝。古白話小說中常用來形容長途跋涉。饑,通“ 飢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把些饑餐渴飲之路不在心上,不則一日到了。”
饑餐渴飲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jī cān kě yǐn,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指“餓了吃飯,渴了喝水”,形容滿足生活的基本需求。常用于描述旅途或日常中按需安排起居的狀态,如《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中的“離不得饑餐渴飲,夜住曉行”。
出處與演變
該成語最早見于宋代釋普濟的《五燈會元》卷十六:“說得天花亂墜,争似饑餐渴飲。”後廣泛用于明清小說,如《三國演義》第八七回描寫行軍:“饑餐渴飲,夜住曉行”,凸顯長途跋涉的艱辛。
用法與結構
屬聯合式成語,可作賓語使用。其反義詞為“飽吃飽喝”,近義表達如“曉行夜宿”。
引申意義
除字面含義外,也可比喻解決問題時直截了當的态度,如宋代禅宗語錄中以“饑餐渴飲”對比空談,強調務實。
示例:
古代商隊穿越沙漠時,往往饑餐渴飲,風塵仆仆,方抵達目的地。
此成語簡潔凝練,既涵蓋生存本能,又暗含奔波勞頓的意境,多用于文學作品中渲染場景或人物狀态。
《饑餐渴飲》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人們長期以來食不果腹和饑腸辘辘的狀态。
《饑餐渴飲》的拆分部首是食和饣,它們的筆畫分别是3和3。
《饑餐渴飲》這個成語源自于《詩經·小雅·饑飽》中的“饑飽飲食,飲食自給。”它的繁體形式是「飢飯渴飲」。
在古代,成語《饑餐渴飲》的寫法有所不同,通常寫作「飢飲渴食」。
他們在戰争的歲月裡,隻能饑餐渴飲,過着艱辛的生活。
- 饑荒
- 渴求
- 餐風宿露
- 挨餓
- 饑腸辘辘
- 饑渴難耐
- 飽食終日
- 宴飲之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