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尤悔》:“ 陸平原 河橋 敗,為 盧志 所讒,被誅,臨刑歎曰:‘欲聞 華亭 鶴唳,可復得乎?’” 華亭 在今 上海市 松江縣 西。 陸機 于 吳 亡入 洛 以前,常與弟 雲 遊于 華亭 墅中。後以“華亭鶴唳”。為感慨生平,悔入仕途之典。 唐 李白 《行路難》詩之三:“ 華亭 鶴唳詎可聞, 上蔡 蒼鷹何足道?” 明 許自昌 《水浒記·敗露》:“向 雲陽 伏法何尤,你 華亭 鶴唳聽難久。”
“華亭鶴唳”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huà tíng hè lì(部分文獻注音為huá tíng hè lì),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該成語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悔》。
典故背景:西晉文學家陸機(曾任平原内史,世稱“陸平原”)在“八王之亂”中戰敗,因遭盧志讒言陷害被處死。臨刑前,他感歎道:“欲聞華亭鶴唳,可複得乎?”表達對故鄉華亭(今上海松江)鶴鳴聲的懷念,暗含對仕途生涯的悔恨與對過往閑適生活的留戀。
字面意義
指華亭谷的鶴鳴聲,象征故鄉或往昔的美好景象。
引申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或文學用例,可參考《世說新語》原文或李白、庾信的相關詩作。
華亭鶴唳是一個成語,意為華亭上的鶴鳴聲。華亭,是指位于中國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的華亭鎮,由此得名。據說,華亭素有吳山之勝稱,常有鶴鳴聲響徹山谷,因此形成了這個成語。
拆分部首和筆畫:
華(⺾ 匕并一):由3個筆畫構成。
亭(亠廷):由3個筆畫構成。
鶴(鳥隹):由6個筆畫構成。
唳(口心):由10個筆畫構成。
源自:
《華亭鶴唳》這個成語來源于明朱權的《西江月》一文:“華亭山下,田荒地曠,惟山中數株古柏存耳。今嘗行攀援,頂有庵堂小宇,久已廢柴叢石破,若不輸鶴唳,停桡未覺閑舟公擠負之況不與。”
繁體:
華亭鶴唳(香港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華亭鶴唳
例句:
山谷幽深處,傳來一陣華亭鶴唳。
組詞:
華麗、華盛、華美、亭子、亭台、鶴立、鶴發、唳聲
近義詞:
華亭鶴鳴、華亭鳴聲、華亭鶴鳴聲、幽谷鶴唳
反義詞:
無相關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