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牧放牲畜的地方。《周禮·夏官·牧師》:“牧師,掌牧地,皆有厲禁而頒之。”《新唐書·高宗紀》:“九月癸卯,以 同州 苦泉 牧地賜貧民。” 宋 唐庚 《雜興》詩:“水過魚村濕,沙寬牧地平。”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三:“ 康熙 中, 蒙古 諸部獻其牧地,規為圍場。”
“牧地”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維度的詞彙,其核心含義與畜牧業相關,以下從不同角度展開解釋:
牧地指專門用于放牧或提供飼草的土地,屬于農業用地類型。這一概念在《周禮》等古籍中已有記載,如“牧師掌牧地,皆有厲禁而頒之”()。現代解釋包含三種形态:
典型牧地多分布于:
古代牧地具有特殊管理制度,如唐代《新唐書》記載朝廷将同州苦泉牧地賜予貧民(),清代魏源《聖武記》提及蒙古諸部獻牧地作圍場(),反映其從皇家專屬向民生用途轉變的曆史軌迹。
與“草場”互為解釋性詞彙(),而“牧場”側重經營實體概念,包含管理組織和生産單位屬性()。三者在具體語境中存在細微差異,但核心都指向畜牧活動相關的地理空間。
牧地(mù dì)即指供養牧畜的草地,也稱為牧場、草原。
拆分部首和筆畫:牛(牜)+ 土,共2個部首,共5個筆畫。
來源:《說文解字》中解釋為“草地也”,源自古代漢字演變而來。
繁體字:牧地(牧地)。
古時候漢字寫法:無具體古時候的寫法。
例句:在西藏,廣袤的牧地上,牧民們放養着數百頭牛羊。
組詞:牧群、牧場、牧草、牧民、牧師。
近義詞:草地、草原、牧場。
反義詞:農田、城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