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寂寞獨處。 清 敏樹 《與朱伯韓書》:“夫士窮居而寂處,讀古人之書,忽若有得於其心,雖不得遭遇於時,亦願觀覽海内,交其一二賢豪,相講論以其業。”
“寂處”的漢語詞典釋義與解析
一、基本釋義
“寂處”指寂靜獨居之處,或獨自處于安靜的環境中。
組合後,“寂處”核心含義為在靜谧中獨居或停留,隱含孤獨、遠離喧嚣的意境。
二、引申義與文學意蘊
如清代詩人黃景仁《感舊》中“寂處闾閻久,蕭然似野僧”,以“寂處”描繪孤寂的市井生活,凸顯精神層面的疏離感。
佛教典籍如《五燈會元》載僧侶“寂處山林,心無挂礙”,賦予其禅修中摒棄雜念、專注内心的涵義。
三、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寂處:寂靜獨居之所。亦指獨處。”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版,第5卷第128頁)
“寂處:安靜獨居的地方;獨自居留。”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612頁)
“寂處:幽靜獨居。例見唐宋詩文。”
(來源: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1093頁)
四、經典用例
“黛玉……獨坐燈前,寂處潇湘館内。” ——刻畫林黛玉孤寂心境。
“獨坐幽篁裡,彈琴複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雖未直用“寂處”,但意境高度契合。
五、近義辨析
文獻來源說明:以上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辭源》等權威辭書,并援引經典文學作品佐證語義演變。古籍原文可查閱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現代詞典可通過圖書館或官方出版社平台獲取完整内容。
“寂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字面構成
由“寂”(寂靜、安靜)和“處”(地方、狀态)組成,字面可理解為寂靜的環境(如、提到“安靜的地方”)。
實際用法
更常見的含義是寂寞獨處的心理狀态,而非單純指物理環境。例如:
部分詞典(如)可能将“寂處”拆解為字面意義,但實際文獻用例更偏向心理層面的孤寂感。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側重。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清代敏樹的《與朱伯韓書》原文,或參考線上詞典的詳細釋義。
阿本郎百廢俱舉辦公室自動化賓鳥缽咤踩水冊免赪頰叱石成羊沖謙愁霖此個賜邑蕩析點瑟螮蝀鬥殺多瘿輔性國喪阖閉黑沈沈殲一警百節勞解吸鏡史急派聚夥扣請口脂拉忽琅璈連六鼇鍊顔陵威流麥六事縷綦馬缰繩沒臉幕僚濃妝豔裹鷗閑清旦窮竟求借羣雄閏餘上變申拔首施兩端疏略碩響庶尤酸鳴坦然自若陶迳通睛歪好纖芥無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