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聲音清脆或音節铿锵。 唐 白居易 《聽田順兒歌》詩:“戛玉敲冰聲未停,嫌雲不遏入青冥。”參見“ 戛玉 ”。
“戛玉敲冰”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jiá yù qiāo bīng,源自唐代白居易的《聽田順兒歌》。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本義與引申義
結構解析
成語由“戛玉”和“敲冰”兩個動賓短語并列組成。“戛”意為敲擊,“玉”象征貴重與清越;“敲冰”則突出聲音的清脆,二者結合強化了音節的節奏感與美感。
相關辨析
需注意與另一成語“敲冰戛玉”(qiāo bīng jiá yù)區分:後者更強調樂聲的清潤動聽(如宋代楊無咎詞中用法),而“戛玉敲冰”側重聲音的清脆與氣節的象征。
現代應用
多用于文學創作或藝術評論中,例如形容音樂、朗誦的感染力,或贊美人物的高尚品格。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白居易的《聽田順兒歌》及宋代楊無咎的《垂絲釣》。
《戛玉敲冰》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用珍貴的玉器去擊打冰塊。它表示對于珍貴和貴重的東西,人們應當恰當地使用和愛惜,不可濫用或毀損。
這個成語可以拆分為三個部分:戛、玉、敲冰。
- "戛"字的部首是手,總共有6畫。這個字在古時候的寫法稍有不同,部首用手,但總畫數有8畫。 - "玉"字的部首是玉,總共有5畫。這個字在古時候的寫法沒有變化。 - "敲"字的部首是攴(pū),總共有10畫。這個字在古時候的寫法稍有不同,部首用手,但總畫數有11畫。 - "冰"字的部首是冫,總共有4畫。這個字在古時候的寫法沒有變化。
該成語的來源可追溯到宋代陸遊的《秋夕》詩中:“戛玉敲冰,勸郎吃酒,免使良辰不至。”這裡的“戛玉敲冰”形象地描述了人們使用貴重物品的态度。
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書寫方式和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會因時代、地區和書法家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基本上與現代漢字相似。例如,戛字的古字形為扌和戈的合體;敲字的古字形為才和木的合體。
例如,可以使用成語"戛玉敲冰"來表達對于金錢不可濫用的意思。例如:“他明白戛玉敲冰的道理,從不浪費金錢。”
與“戛玉敲冰”的意義相近的成語有“珍愛”“愛惜”,意思都是指保護和珍惜珍貴的東西。相反的成語有“不知珍惜”,表達對于珍貴物品或機會沒有正确利用和愛護的态度。
在組詞方面,可以與“戛玉敲冰”搭配的詞彙有“保護”、“愛惜”、“價值”等等。例如:“我們應該保護環境,不要像戛玉敲冰一樣浪費資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