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删節。 清 周中孚 《鄭堂劄記》卷二:“孰知其( 朱笠亭 《明人詩鈔》)所自為説,大都勦取《靜志居詩話》,而或改換其起訖,或節芟其典核者,試取《詩綜》而覆閲之,始可以發其覆矣。”
“節芟”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
“節芟”意為“删節”,指對文字内容進行删減或簡化,保留核心部分。該詞屬于較冷僻的文言用語,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
出處與應用
該詞最早見于清代學者周中孚的《鄭堂劄記》卷二,原文提到朱笠亭的《明人詩鈔》在引用《靜志居詩話》時,存在“改換起訖”或“節芟其典核者”的情況,即删節原文核心内容以掩蓋抄襲之嫌。
示例用法
如:“此文經過節芟後,篇幅更為精煉。”即表示對原文進行了删減。
補充說明
“芟”本義為除草,引申為删除冗餘;“節”指節制、簡化,兩者結合後特指文字删減行為。該詞多用于學術考證或古籍整理領域,需注意與普通“删減”在語體色彩上的差異。
《節芟》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割去多餘的枝芽,使植物能夠茁壯成長。也用來比喻去除不必要的事物,使事情更加簡潔明了。
《節芟》分為兩個字,分别拆分為“節”和“芟”。其中,“節”的部首是“艹”,共有8個筆畫;“芟”的部首是“艹”,共有7個筆畫。
《節芟》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史記·伯夷列傳》: “告之曰:‘天有監視天之良者。’伯夷産數妹無長,不能分封。 齊王使大夫造樂府,為之歌《節用》。 樂府成,齊王使人載之秦; 秦人亦為歌《節用》。”成語《節芟》是由這個典故引申而來。
《節芟》的繁體字為「節芟」。
古時候《節芟》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基本上和現在的寫法相同。
1. 在規劃工作中,我們要時刻保持對項目的《節芟》意識,避免資源浪費。
2. 這篇文章需要通過《節芟》來去除冗長的内容,使其更具可讀性。
組詞:節制、節流、節儉
近義詞:精簡、裁剪、減少
反義詞:擴張、增加、放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