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烏桓的意思、烏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烏桓的解釋

亦作“ 烏丸 ”。古時北方少數民族名。原是 東胡族 的一支, 西漢 初被 匈奴 擊敗,遷移到 烏桓山 ,因以為名。 漢 建安 十二年 曹操 破 烏桓 ,徙萬馀落至中原,其勢遂衰。見《漢書·匈奴傳下》、《後漢書·烏桓傳》。後世詩文中亦泛指北方少數民族或其居住地。 南朝 陳 徐陵 《武皇帝作相時與北齊廣稜城主書》:“ 庸 、 蜀 、 氐 、 羌 之兵, 烏丸 百虜之騎,以此衆戰,誰能禦之?” 元 張昱 《白翎雀歌》:“ 烏桓 城下白翎雀,雄鳴雌隨求飲啄。” 明 王清 《塞上感懷》詩:“夢回絶域 烏桓 地,戰罷空山 敕勒 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烏桓是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屬東胡部落的一支,其曆史發展與中原王朝關系密切,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定義與起源

烏桓(又稱烏丸)原屬東胡部落聯盟,西漢初被匈奴擊敗後,餘部遷至烏桓山(今内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一帶),遂以山名為族號。其語言可能與鮮卑同屬突厥語系蒙古語族,社會早期以遊牧和狩獵為主。

2.曆史發展

3.社會與文化

4.最終去向

三國後,烏桓逐漸融入漢族、鮮卑等民族,其文化部分保留于東北地區,如傳統節日“烏桓節”。現代已無獨立烏桓族,但其曆史對研究北方民族融合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資料

主要整合自權威曆史文獻及考古研究,部分文化細節參考民族學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烏桓

烏桓(wū huán)是一個漢字詞彙,由“烏”和“桓”兩個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和“木”,其筆畫數為4+9。

烏桓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北方民族,也稱為烏丸。他們居住在今天中國東北地區和蒙古地區,是在漢朝時期的世紀末形成的一個大型遊牧民族。烏桓族在曆史上與中國王朝有着複雜的關系,既有聯姻和軍事結盟,也有對抗和戰争。

烏桓一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烏桓」。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烏桓的拼音寫作“扝抓”。扝是烏字的舊字體,抓是桓字的舊字體。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常見了。

以下是烏桓一詞的例句:

烏桓族的騎兵在古代戰争中非常出色。

與烏桓有關的組詞有:烏丸(wū wán)、烏合之衆(wū hé zhī zhòng)、烏有(wū yǒu)。

與烏桓意思相近的詞有:匈奴(xiōng nú)、鮮卑(xiān bǐ)、突厥(tū jué)。

與烏桓意思相反的詞沒有明确的對應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