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官稅的意思、官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官稅的解釋

官府所征收的租稅。 唐 韓愈 《論變鹽法事宜狀》:“百姓貧虛,或先取粟麥價,及至收穫,悉以還債,又充官稅,顆粒不殘。” 清 馬建忠 《適可齋記言·富民說》:“而 朝鮮 鹹鏡道 等處,淘金者計七萬餘人,除納官稅外,每歲出口之金,尚值銀二三百萬兩。” 高玉寶 《高玉寶》第十二章:“我十二歲那年,媽和弟弟餓死了,爹叫官稅和財主們的閻王債逼得沒法過了,就帶着我出外逃活命。”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官稅(guān shuì)是古代中國官府向民衆征收的稅賦統稱,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由政府機構征收的稅款,主要用于國家財政支出,包括維持政府運轉、公共設施建設及社會福利等。該詞常見于曆史文獻,現代多使用"稅收""國稅"等表述。

二、曆史背景

  1. 唐代:韓愈《論變鹽法事宜狀》記載,百姓常需提前預支糧食價款,收獲後需償還債務并繳納官稅,導緻"顆粒不殘"的貧困現象。
  2. 北魏:均田制下,男丁需繳納粟二石、帛一匹的定額租調,未婚男女和耕牛也需折算納稅額度。
  3. 清代:朝鮮鹹鏡道的淘金者每年繳納官稅後,剩餘黃金仍可折合白銀二三百萬兩,反映稅收規模龐大。

三、社會影響 文獻顯示官稅常與民間疾苦關聯,如高玉寶的文學作品描述百姓因"官稅和財主們的閻王債"被迫逃亡,明清小說中也有"七扣八扣,糠菜半年糧"的民生寫照。

四、現代延伸 該詞現多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領域,需注意與當代"國稅""地方稅"等法律術語區别。如需了解具體稅種,可參考財政部《中國稅收制度演變》等專業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官稅

《官稅》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由官方征收的稅款。

它的拆分部首是宀和貝,宀表示“寶蓋頭”意味着與房屋、住宅有關,貝表示“貴重珍寶”,表示與財富、金錢有關。

它的筆畫數為8畫,其中宀部2畫,貝部6畫。

《官稅》這個詞來源于古代,官方征收稅款的制度在漢代已經存在。在古代社會,人們按照自己的所得水平繳納稅款,用來維持國家的運轉和公共事務的開支。

在繁體字中,《官稅》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它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例如,官字的古代寫法是“宀一口”,稅字的古代寫法是“禾中丨貝”。

以下是一些關于《官稅》的例句:

1. 國家依法征收官稅,用于公共設施建設。

2. 每年納稅季節,人們要準時繳納官稅。

與《官稅》相關的組詞有:

1. 官府:指國家的行政機構。

2. 官職:指擔任官員的職位和身份。

與《官稅》近義詞:

1. 國稅:指由國家征收的稅款。

2. 政府稅:指由政府征收的稅款。

與《官稅》反義詞:

1. 個人稅:指個人根據自己的所得水平繳納的稅款。

2. 企業稅:指企業根據利潤或營業額繳納的稅款。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