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柔弱委靡。 宋 範仲淹 《上時相議制舉書》:“故文章柔靡,風俗巧僞。” 明 唐順之 《送陸訓導序》:“ 海鹽 故濱海之沃,而柔靡奢慢之俗也。” 胡韫玉 《錦城紀遊》詩:“六十年間萬首詩,剗除柔靡育雄奇。” 朱自清 《短詩與長詩》:“據我所感,便隻有感傷的情調和柔靡的風格;正和舊詩、詞和散曲裡所有的一樣!”
“柔靡”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根據使用場景有所不同,主要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形容音樂或聲音的柔和婉轉
指音調悠揚動聽,具有感染力。例如《詩經》中的“柔聲且靡”便形容音樂的美好,後來引申為成語,用于描述聲音的柔美。
形容人或事物的柔弱委靡
多用于文學批評或社會風俗描述,帶有一定消極色彩。例如宋代範仲淹提到“文章柔靡,風俗巧僞”,明代唐順之批評“柔靡奢慢之俗”。
總結來看,“柔靡”在不同語境中褒貶不一,需結合具體内容判斷。若需更深入的曆史用例,可參考範仲淹、唐順之等文獻原文。
《柔靡》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柔軟、溫和、婉順、柔順。描述柔軟而無力,性情溫和而順從的狀态或特征。
《柔靡》的部首是木(mù)和革(gé),總共有13畫。
《柔靡》這個詞的來源即為其字義所表達的内容。柔性軟弱,靡(mí)為無力,柔靡整體描述了人或物體柔軟而無力的狀态。
《柔靡》的繁體字為「柔靡」。
根據研究,古時候「柔靡」這個詞的寫法為「柔」字上方加上「靡」字的左上半部分。具體來說,上方的「柔」字由兩點構成(上面是一個點,下面是一個點),下面的「靡」字則由革的左上半部分構成。
1. 她的性格柔靡而婉順,深受大家的喜愛。
2. 這幅畫展現了大自然的柔靡之美,引人入勝。
柔順、柔軟、溫和、婉順、柔婉。
柔軟、溫和、溫順、柔和、柔順。
剛硬、強壯、堅強、頑固、剛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