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aise;appraise] 稱贊;贊許
公子嘉許,王孫嘉許。——《易林·贲之艮》
倍受嘉許
誇獎;贊許。 漢 焦贛 《易林·贲之艮》:“公子奉請,王孫嘉許。” 明 馮夢龍 《智囊補·自叙》:“輯成《智囊》二十七卷,以請教於海内之明哲,往往濫蒙嘉許。” 周立波 《金戒指》:“‘很好,黨信得過你。’政治委員站了起來,微笑着,嘉許 張海 的志氣。”
“嘉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稱贊、贊許,通常用于表達對他人優秀表現或品質的認可。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嘉許”指通過語言或行動對某人某事表示贊揚和肯定。例如:“他勤奮的工作态度深得領導嘉許。”。該詞既可用于口頭表揚(如長輩對晚輩的鼓勵),也可體現為書面榮譽(如獎狀、證書)。
詞源與出處
最早見于漢代焦贛的《易林·贲之艮》:“公子嘉許,王孫嘉許。”。明代馮夢龍在《智囊補·自叙》中亦用“濫蒙嘉許”表達被廣泛稱贊之意,現代作家周立波在作品中也沿用此詞。
用法與語境
近義詞與反義詞
延伸含義
在姓名學中,“嘉”象征美好與善良,“許”代表承諾與正直,組合後寓意品德高尚、言而有信。
“嘉許”是一個兼具傳統底蘊與現代實用性的褒義詞,既能體現個人認可,也可作為社會激勵的重要方式。
嘉許(jiā xǔ)是指對他人的優秀表現或者行為予以肯定和贊揚的意思。它是一種積極的評價和鼓勵,常常用于對他人的成就或努力表示贊賞。
嘉許的拆分部首為口和言,表示與口有關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為10。
嘉許一詞源自古代漢語,其來源較為複雜。最早是指對豐收和繁榮的美好祝願,後來演變為對人的贊美和獎勵。在古代繁體字寫法中,嘉許被寫作「嘉許」。
在古代,嘉許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它以象形字「言」作為意符的基礎,并在上方加上「口」,意為口中有話言之有信。這種寫法強調了嘉許的口頭表達和說出來的重要性。
1. 老師對學生的努力工作表示嘉許,給予了他們很高的評價。
2. 領導經常嘉許那些表現突出的員工,以激勵他們更加努力工作。
組詞:嘉獎、嘉賓、嘉年華
近義詞:表揚、稱贊、贊美
反義詞:責備、批評、指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