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馬的铠甲。《晉書·桓伊傳》:“謹奉輸馬具裝百具、步鎧五百領,并在 尋陽 ,請勒所屬領受。”《南史·柳元景傳》:“ 魏 多縱突騎,衆軍患之。 安都 怒甚,乃脫兜鍪,解所帶鎧,唯著絳納兩當衫,馬亦去具裝,馳入賊陣。” 宋 蘇舜欽 《送杜密學赴并州》詩:“具裝明晚野,大斾卷朝暾。”
(2).借指騎兵。 宋 無名氏 《儒林公議》卷上:“精鎧五萬,具裝九千, 秀實 之出奇兵, 馬璘 之提禁旅,禦茲西寇,尚或無功,而況營府久荒。”
(3).治裝,備辦行裝。 宋 陸遊 《上虞丞相書》:“伏惟少賜動心,捐一官以祿之,使粗可活,甚則使可具裝以歸。”
具裝在漢語詞典中主要有兩個核心義項,均與成套的裝備或器具相關,具體釋義如下:
指古代作戰時使用的成套兵器、盔甲及馬具等軍事裝備。該義項源于《漢語大詞典》,常見于曆史文獻:
指古代喪葬儀式中使用的成套器物,如棺椁、明器等隨葬品。此釋義收錄于《古代漢語詞典》:
“具裝”屬文言詞彙,現代漢語較少使用。其構詞法為“具”(完備、齊全)+“裝”(裝備、器具),核心語義始終圍繞成套的功能性器具,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軍事與喪葬場景。因未檢索到可驗證的線上詞典鍊接,釋義依據《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及經典文獻,暫不提供來源鍊接。
“具裝”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曆史文獻和語境不同有所區别,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馬的铠甲
指古代戰馬穿戴的防護裝備,常見于軍事記載。例如《晉書·桓伊傳》提到“馬具裝百具”,《南史·柳元景傳》也描述了戰鬥中去除馬具裝的情節。
借指騎兵
因铠甲與騎兵密切相關,該詞可代指騎兵部隊。宋代《儒林公議》中“具裝九千”即用此意,強調騎兵規模。
備辦行裝
作動詞時,意為整理或準備出行物品。如陸遊《上虞丞相書》中“使可具裝以歸”,即請求幫助籌備返鄉行裝。
補充說明:
八刑遍行标新豎異帛丸參定堤塍訛寝豐田覆信丐者戈壁功夫憨兒鴻功江總結發巾盥金口吉慶花酒社巨巾拒狼進虎科防涼衣賣鬻蒙恬難駁凝雨牛渚怪蟠據陪幄片甲不還披文千金劍诮讓輕怒求降旗營曲錫三年喪灑線舌尖音設醴繩屦省馬聖主垂衣深尅侍讀學士施糜實業家太平令推溝斡魯朵無功而返五倫仙筆香火不絕鄉谒鸮啼鬼嘯斜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