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毀家紓難 ”。
“毀家纾國”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為了國家利益,不惜犧牲個人家庭財産或利益。其中“毀家”意為傾盡家産,“纾國”指緩解國家危難,整體強調大義無私的奉獻精神。
出處與曆史背景
最早源自《左傳·莊公三十年》中楚國令尹鬥穀于菟(子文)的事迹:“自毀其家以纾楚國之難。”後清代錢謙益在《清文華殿中書房辦事大理寺右寺副汪镳授儒林郎》中沿用此典,稱“毀家纾國,大臣之有事”。
用法與結構
讀音與字形
文化意義
該成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家國一體”的觀念,強調在國難面前,個人利益應服從集體利益,常見于曆史文獻和褒揚愛國行為的語境中。
示例:
《晉書·石苞傳》記載石苞“有毀家纾國,乾乾匪躬之志”,即贊揚其舍家為國的精神。
《毀家纾國》是指一個人的錯誤行為或不負責任的言行舉止,不僅會給自己的家庭帶來困擾和破壞,還會對整個國家和社會造成不良影響。
《毀家纾國》這個詞由毛和纟兩個部首組成,共有14個筆畫。
《毀家纾國》一詞的來源并沒有明确的文獻記載,但可能是民間口頭流傳而成為習語的一種表達方式。
繁體字“毀家紓國”與簡體字“毀家纾國”同義,表示同樣的意思。
古時候寫作"毀家紓國",字形與現代略有差别,但義同。
他的無節制的賭博習慣毀家纾國,讓整個家庭陷入困境。
毀家、纾國
傾家蕩産、敝帚自珍、敗家子
扶危濟困、振興家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