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偈頌的意思、偈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偈頌的解釋

梵語“偈佗”的又稱。即佛經中的唱頌詞。每句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以至多字不等,通常以四句為一偈。亦多指釋家隽永的詩作。《晉書·藝術傳·鸠摩羅什》:“凡覲國王,必有贊德,經中偈頌,皆其式也。” 宋 蘇轍 《全禅師塔銘序》:“自是言語偈頌,發如湧泉,不學而得。”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偈頌是佛教經典中的特殊文體形式,其含義和功能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讀:

  1. 基本定義 偈頌源自梵語“Gāthā”(音譯“偈佗”),是佛經中以詩歌體撰寫的唱頌詞。它既可作為獨立的宗教詩作,也用于重複經文核心内容,幫助信衆記憶。

  2. 文體特征

    • 句式靈活:每句字數從三字到多字不等,常見四句為一偈。
    • 語言韻律:兼具可誦讀與可唱誦性,部分偈頌帶有押韻特征。
  3. 宗教功能

    • 記憶輔助:佛陀講經時通過偈頌複述前文,解決聽衆“前聽後忘”的問題。
    • 傳播便利:方便晚到者快速掌握經義要點,如《法華經》等經典中常見長篇偈頌。
    • 贊頌功德:部分偈頌用于贊頌佛陀與佛法,例如《華嚴經》中的贊佛偈。
  4. 文學影響 漢傳佛教中,偈頌逐漸發展為獨特的宗教文學體裁,如禅宗六祖惠能的“菩提本無樹”偈,既傳承佛理又具詩歌藝術性。

注:需注意“偈”字在佛教術語中讀作jì,與表示勇武的“偈”(jié)為多音字。

網絡擴展解釋二

《偈頌》的意思

《偈頌》是指一種用詩歌形式贊美智慧和禅宗思想的文學作品。它根據禅宗思想的要求,通過簡練的語言和形象的詩句,表達對智慧和禅修境界的贊美。

《偈頌》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偈頌》這個詞由偈(白)和頌(彡)兩個部首組成。

偈的筆畫數是7,頌的筆畫數為14。

《偈頌》的來源

《偈頌》這個詞在古代的佛教經典中經常出現,後來成為一種傳統文學形式,用來表達佛教中對智慧和悟道境界的贊美。

《偈頌》的繁體

《偈頌》的繁體字為「偈讃」。

《偈頌》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偈讃」這個詞的寫法略有不同,偈的部分寫作「白」,頌的部分寫作「彥」。

《偈頌》的例句

1. 《偈頌》中的詩句素有「深信心非存,若依話語泥仍滞;迷途行在亦知覺,隻為學人作忤然。

2. 佛門偈頌,道德經是用詩歌形式表達智慧的文學作品。

《偈頌》的組詞

1. 偈言:指用詩歌形式表達智慧和教誨的言辭。

2. 偈文:指以偈言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文學作品。

《偈頌》的近義詞

偈言、偈文、偈語。

《偈頌》的反義詞

詩歌、散文、散文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