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偈頌的意思、偈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偈頌的解釋

梵語“偈佗”的又稱。即佛經中的唱頌詞。每句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以至多字不等,通常以四句為一偈。亦多指釋家隽永的詩作。《晉書·藝術傳·鸠摩羅什》:“凡覲國王,必有贊德,經中偈頌,皆其式也。” 宋 蘇轍 《全禅師塔銘序》:“自是言語偈頌,發如湧泉,不學而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偈頌是佛教經典中的一種特殊文體,指以韻文形式闡釋佛理的短句,具有宗教性與文學性雙重特征。該詞由梵語“gāthā”(音譯“偈陀”)與漢語“頌”結合而成,最早見于東漢時期譯經文獻,如《四十二章經》中“佛說偈言”的記載。

一、詞源與結構

“偈”原指梵文佛經中四句一組的韻文段落,如《法華經》中的“七佛通偈”;“頌”則源自中國先秦詩歌的贊頌傳統。兩者融合後形成固定格式,通常以四句、五言或七言為主,講究押韻與節奏,如《六祖壇經》中惠能大師的著名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二、宗教功能

偈頌在佛教中承擔教義濃縮與傳誦載體作用,例如《金剛經》末尾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四句偈,被視作般若思想的精要概括。唐代義淨在《南海寄歸内法傳》中記載,印度僧衆每日需背誦特定偈頌以修持佛法。

三、文學演變

隨着佛教中國化,偈頌逐漸融入本土文學。宋代普濟禅師編撰的《五燈會元》收錄了大量禅宗偈頌,其中“春有百花秋有月”等句子既含佛理,又具詩意,成為後世文人引用的典範。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評價此類作品“理趣雙彰,韻緻超然”。

四、現代研究

當代學者季羨林在《佛教十五題》中指出,偈頌的翻譯史反映了中印文化交流的深度,其語言形式對中國近體詩格律發展産生過重要影響。敦煌遺書中發現的變文偈頌抄本,更成為研究佛教文學演變的關鍵材料。

網絡擴展解釋

偈頌是佛教經典中的特殊文體形式,其含義和功能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讀:

  1. 基本定義 偈頌源自梵語“Gāthā”(音譯“偈佗”),是佛經中以詩歌體撰寫的唱頌詞。它既可作為獨立的宗教詩作,也用于重複經文核心内容,幫助信衆記憶。

  2. 文體特征

    • 句式靈活:每句字數從三字到多字不等,常見四句為一偈。
    • 語言韻律:兼具可誦讀與可唱誦性,部分偈頌帶有押韻特征。
  3. 宗教功能

    • 記憶輔助:佛陀講經時通過偈頌複述前文,解決聽衆“前聽後忘”的問題。
    • 傳播便利:方便晚到者快速掌握經義要點,如《法華經》等經典中常見長篇偈頌。
    • 贊頌功德:部分偈頌用于贊頌佛陀與佛法,例如《華嚴經》中的贊佛偈。
  4. 文學影響 漢傳佛教中,偈頌逐漸發展為獨特的宗教文學體裁,如禅宗六祖惠能的“菩提本無樹”偈,既傳承佛理又具詩歌藝術性。

注:需注意“偈”字在佛教術語中讀作jì,與表示勇武的“偈”(jié)為多音字。

别人正在浏覽...

百合科白衣送酒半音襃大拔脫逼嫁弊屦不知底細吹吹拍拍淳澹麤縷大帛大街道傍築室釣歌地方色彩抵扞诋詈鼎氣犯顔極谏分節忿躁浮來暫去孤愚狐臭徽塵诙俳戶侍虎疫谏當擊搏稽胡季友伯兄蠲忙距惡考文兩面讨好崚層林林栗如離簁論比梅花使妙齡凝積怕敢攀戀鉛幕遷賞窮鄉日轉千街三雄沈惡神工天巧樹阙夢私貯聳跸蘇秦同聲同氣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