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慨忼 ”。1.感慨。 晉 左思 《雜詩》:“壯齒不恒居,歲暮常慨慷。” 宋 陸遊 《初夏休日園中閑賦》詩:“良時動人懷,東望一慨慷。” 清 姚鼐 《瞻園松石歌為陳東浦方伯作》:“人事興衰變倏忽,古蹟銷磨多慨慷。”
(2).情緒激昂。 晉 成公綏 《嘯賦》:“時幽散而将絶,中矯厲而慨慷。” 宋 文天祥 《白溝河》詩:“思公有奇節,一死何慨慷!” 清 顧炎武 《哭楊主事廷樞》詩:“竟入南冠囚,一死神慨忼。” 清 周永铨 《義卒行》:“翻然出門去,意氣何慨慷!”
“慨慷”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慨慷”主要形容情感激動、豪情壯志的狀态,既可表示内心的感慨,也可指情緒激昂、充滿熱情的樣子。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雜詩》《嘯賦》等作品原文。
《慨慷》是一個漢語詞語,一般用來形容激憤之情或慷慨激昂的情感表達。它可以指一個人表達出慷慨豪邁的感情,也可以形容一種思想、情緒或行為。
《慨慷》的部首是心字旁,它與情感相關的漢字常常使用心字旁作為部首。它的拆分筆畫為13畫。
《慨慷》一詞最早見于晉代文學家左思的《鹹陽詩》:“慷慨悲歌壯,凄辛感如何。”後來被廣泛運用于詞曲、散文以及現代文學中。
《慨慷》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慨慷」。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時候《慨慷》一詞會使用「愾愷」寫作,但這種寫法已經較少使用。
1. 他對國家發展的慨慷之情讓人感動。
2. 在比賽中,運動員全情投入,慷慨激昂地為自己的團隊奮鬥。
1. 慷慨解囊:指慷慨地拿出財物幫助他人。
2. 慷慨赴義:形容為了正義而毫不猶豫地投身其中。
3. 慷慨悲歌:形容懷揣憤慨之情而唱出悲歌。
1. 激昂:指情感高漲,慷慨激情。
2. 義憤:形容因不公正、不道德等事情而激憤。
冷靜:指情緒穩定、不激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