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征兵。 唐 孟棨 《本事詩·情感》:“ 朱滔 括兵,不擇士族,悉令赴軍,自閲於毬場。”
“括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解釋如下:
“括兵”主要指征兵,即通過強制或命令的方式征集士兵、擴充軍隊的行為。這一含義在古籍中尤為常見,例如唐代孟棨《本事詩·情感》記載:“朱滔括兵,不擇士族,悉令赴軍”,描述了當時強制征兵的場景。
部分資料(如)提到“括兵”可引申為用武力解決問題或包圍戰術,但這一解釋較少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擴展。
唐代文獻中明确記載了“括兵”的用法,例如朱滔強制征兵的案例,印證了其作為“征兵”的核心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或查字典等來源。
括兵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括和兵。
括的部首是扌,即手部。括的總筆畫數為5。
兵的部首是八,即分部。兵的總筆畫數為7。
括兵二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起初括兵是用來形容一種特殊的搏鬥方式。在戰争中,士兵使用括兵的技巧,就是利用雙手夾住敵人的武器,使其無法進攻,然後再借此反擊敵人。
括兵的繁體字為括兵,保留了原始的意義和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括的古代寫法為「扞」,而兵的古代寫法為「兵」。現代漢字的形狀和結構經過了演變和規範化,使得它們更易于書寫和識别。
括兵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經很少使用,但依然可以構造出一些例句:
1. 他在戰鬥中運用了精湛的括兵技巧。
2. 這位拳擊手的絕招就是括兵,讓對手束手無策。
括兵不能與其他字組成常見詞語,也沒有固定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