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時稱權宜派遣而非正式任命的地方官。《史記·南越列傳》:“因稍以法誅 秦 所置長吏,以其黨為假守。”《漢書·項籍傳》:“ 會稽 假守 通 素賢 梁 ,乃召與計事。” 張晏 注:“假守,兼守也。”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節度》:“ 太祖 罷節度,立權發、遣與、權知之類,故士大夫作郡,皆自稱曰假守,謂非真節度也。”
“假守”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ǎ shǒu,其核心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理解:
基本解釋:指古代臨時派遣或非正式任命的地方官員,屬于權宜性職務,而非朝廷正式任命的職位。
基本解釋:字面意為“虛假地守護”,引申為表面上承擔責任,實際未履行職責。
“假守”一詞需結合語境理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史記》《漢書》等史料或權威詞典。
假守是指虛假的守衛、保衛。在不同的語境下,可以有多種解釋。
假守的“假”字,由“亻”(人)和“叚”(假扮)組成,共6畫;“守”字由“宀”(寶蓋頭)和“寸”(手、構造、工具)組成,共6畫。
假守是現代漢語詞彙,源于中國古代文化。在繁體字中,“假”字與簡體字相同,“守”字中的“寸”被替換為“宀”,寫作“守”。
在古代漢字中,“假”字的寫法分别有仿楷書、篆書、隸書等;“守”字的寫法則包括篆書、隸書等多種版本。
他不是真的守衛,隻是假守而已。
假裝、假冒、假扮、假意、守護、守夜、保守、保護
僞裝、虛假、冒充
真實、真正、坦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