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藿香和蒺藜。泛指野草。《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堂下生藿藜,門外長荊棘。”
(2).泛指粗食。亦用以借指百姓。 明 唐順之 《尹洞山祭酒枉顧草堂有作見贈次韻又疊》之一:“儒冠本不閑軍旅,肉食誰能念藿藜。”
“藿藜”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huò lí,由藿香(一種草本植物)和蒺藜(帶刺的野草)組合而成,主要包含兩層含義:
泛指野草
“藿藜”本指藿香和蒺藜兩種植物,後擴展為對荒蕪環境中雜草的統稱。例如: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提到:“堂下生藿藜,門外長荊棘”,用以形容居所荒蕪、雜草叢生的景象。
代指粗劣食物或百姓
因藿藜為野生植物,古人常以此比喻貧苦百姓的粗食,進而引申為“百姓”的象征。例如:
明代唐順之的詩句:“肉食誰能念藿藜”,即以“藿藜”暗指平民的簡樸生活。
若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相關典故,可參考《韓非子》及唐順之的詩作原文。
《藿藜》(hú lí)是一個表示植物名稱的詞,指的是一種野生草本植物。它常見于中國南方的山區,有着深綠色的葉子和細小的白色花朵。
《藿藜》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第一個部首是“艸”(草),“艸”表示植物相關的意思;第二個部首是“曲”(曲折),表示形狀彎曲。整個詞共有16個筆畫。
《藿藜》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爾雅》一書中,是古代漢語中的一個說法。在繁體字中,藿字的部分寫作「薄」,藜字的部分寫作「靡」。
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在有所不同,例如《藿藜》中的“艸”字在古代寫作“艹”,“曲”字則是“曱”字的古體寫法。
1. 大山裡野生的藿藜長勢非常旺盛,要小心不要讓它占據農田。
2. 在農村,人們常用藿藜作為草藥,具有一定的醫療價值。
藿藜可以作為詞語的一部分,例如:“藿”可以組成“藿香”、“藿附”,“藜”可以組成“藜麥”。
藿藜的近義詞有:“紫蘇”、“紫葳”等,這些詞也表示一種野生植物。反義詞則可以是其他植物的名稱,如“梅花”、“桃花”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