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辟召的意思、辟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辟召的解釋

征召。《後漢書·鄭均傳》:“ 均 好義篤實,養寡嫂孤兒,恩禮敦至。常稱病家廷,不應州郡辟召。” 唐 陸贽 《請許台省長官舉薦屬吏狀》:“ 漢 朝務求多士,其選不唯公府辟召而已,又有父任兄任皆得為郎。” 宋 葉適 《法度總論三·吏胥》:“ 漢 之公府掾、諸卿主事,辟召皆天下名士。” 清 錢謙益 《跋王原吉<梧溪集>》:“ 江陰 王逢 原吉 , 元 末,不應辟召。”參見“ 辟除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辟召是中國古代職官制度中的特殊任用方式,指中央或地方長官自行征召人才擔任屬官的行為,屬于"自辟僚屬"的範疇。該制度具備以下核心特征:

  1. 基本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辟召"指"征召",特指漢代至宋代期間,三公、州郡長官等自行選拔屬吏或幕僚的機制。其核心在于長官擁有獨立用人權,無須通過中央統一考核。

  2. 曆史演變

    《中國曆史大辭典》記載,辟召制度萌芽于漢代,鼎盛于魏晉南北朝,至宋代逐漸被科舉取代。唐代節度使仍保有辟召判官、掌書記等屬官的權力。被辟召者通常為地方名士或科舉落第人才。

  3. 制度對比

    與察舉制"由下而上"推舉不同,《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強調辟召是"自上而下"的選拔。不同于科舉的全國統考,辟召更注重長官個人判斷,被召者需接受"策問"等能力測試。

  4. 典籍例證

    《後漢書·鄭玄傳》載"大将軍何進辟召,州郡迫脅",反映權臣常強制征召名士。《宋史·選舉志》記載"諸州長吏得奏舉部内官屬",說明該制度在宋代仍有延續。

網絡擴展解釋

“辟召”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bì zhào,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詞義

  1. 顯露才華,受人推崇
    源自《左傳》中的“辟”(顯露才能)與“召”(受召喚),指個人才能出衆,獲得社會贊譽。
  2. 古代征召制度
    特指因才能或名望被薦舉,受官府征召授予官職。如《後漢書·鄭均傳》提到鄭均“不應州郡辟召”,即拒絕地方征召。

二、曆史背景與用法

  1. 與“選舉”制度的區别
    古代選拔人才分為兩種:
    • 鄉舉裡選:通過地方推薦循序晉升(常規選拔)。
    • 辟召:因高才重名被破格提拔(特殊征召)。
  2. 實例記載
    • 漢代公府掾、諸卿主事等職位常通過辟召選用名士(如《文獻通考》記載)。
    • 唐代陸贽提到“辟召”與父兄蔭庇并存的選官方式。

三、文化内涵

“辟召”反映了古代對人才選拔的靈活性,強調個人才能與社會聲譽的結合,是“唯才是舉”思想的體現。其制度在漢唐時期尤為常見,成為科舉制的重要補充。

(注:以上内容綜合了多個權威來源,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文獻通考》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百鍊鑒編訂逼屬不弟不記前仇場功持後觸殃寸土尺金促退大北大腦地根地界東丁鬥麗争妍端謹多嘴獻淺分北奮効革究躬蹈矢石館殿觀省管晏詭言浮説沽虛荷花大少何水部讙呀呼倫貝爾草原火炙見端靜氣精銳橘井軍慝檻棂麪筋滅弗得民信局蟠道頖水披緘輕悄悄勸創阙簿忍俊稔轉上說天堂,下說蘇杭神腳屬僚屬神司馬昭之心脫身外傳王考五彩戲枭窂縰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