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召的意思、辟召的詳細解釋
辟召的解釋
征召。《後漢書·鄭均傳》:“ 均 好義篤實,養寡嫂孤兒,恩禮敦至。常稱病家廷,不應州郡辟召。” 唐 陸贽 《請許台省長官舉薦屬吏狀》:“ 漢 朝務求多士,其選不唯公府辟召而已,又有父任兄任皆得為郎。” 宋 葉適 《法度總論三·吏胥》:“ 漢 之公府掾、諸卿主事,辟召皆天下名士。” 清 錢謙益 《跋王原吉<梧溪集>》:“ 江陰 王逢 原吉 , 元 末,不應辟召。”參見“ 辟除 ”。
詞語分解
- 辟的解釋 辟 ì 君主:複辟。 指君主招來,授予官職:辟召。辟引。辟書。辟除(征召推舉授官)。辟舉。 古同“避”,躲,設法躲開。 古同“睥”,睥睨。 辟 (①辟③闢) ì 開發建設:開辟。 駁斥,排除:辟邪。
- 召的解釋 召 à 召喚:召集。召見。 召緻,引來:召禍。召人怨。 召 à 古通“邵”,古邑名,在今中國陝西省岐山縣西南。(三)姓氏。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辟召”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bì zhào,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詞義
- 顯露才華,受人推崇
源自《左傳》中的“辟”(顯露才能)與“召”(受召喚),指個人才能出衆,獲得社會贊譽。
- 古代征召制度
特指因才能或名望被薦舉,受官府征召授予官職。如《後漢書·鄭均傳》提到鄭均“不應州郡辟召”,即拒絕地方征召。
二、曆史背景與用法
- 與“選舉”制度的區别
古代選拔人才分為兩種:
- 鄉舉裡選:通過地方推薦循序晉升(常規選拔)。
- 辟召:因高才重名被破格提拔(特殊征召)。
- 實例記載
- 漢代公府掾、諸卿主事等職位常通過辟召選用名士(如《文獻通考》記載)。
- 唐代陸贽提到“辟召”與父兄蔭庇并存的選官方式。
三、文化内涵
“辟召”反映了古代對人才選拔的靈活性,強調個人才能與社會聲譽的結合,是“唯才是舉”思想的體現。其制度在漢唐時期尤為常見,成為科舉制的重要補充。
(注:以上内容綜合了多個權威來源,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文獻通考》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辟召(bì zhào)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憑借權威召喚”或“憑借權勢召使”。現在我們來拆分一下辟召的部首和筆畫。辟字的部首是辛,召字的部首是口。辟這個字總共有11個筆畫,而召則有5個筆畫。
辟召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方用語,常用于描述君主權勢下召見臣子或下令召集人員的情況。在繁體字中,辟召這個詞保留了和簡體字相同的寫法。
古時候,這個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辟字在篆書時期的寫法是貝口鬲,而召字的篆書寫法是亻口勺。在楷書中,這兩個字的寫法逐漸演變為今天我們所熟悉的形式。
下面是一個例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辟召這個詞的用法:
皇帝辟召臣子入宮商議重要事宜。
辟召這個詞可以組成一些相關詞彙,比如辟謠、召集、召喚等。這些詞彙都與辟召有着相關的意義。而近義詞可以包括召見、招攬等,這些詞語表達了類似辟召的含義但稍有差别。相反的詞語可能是離職,表示不再被召喚或被召人的狀态。
希望這些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我會很樂意為你解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