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和聲的意思、和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和聲的解釋

[harmony] 依據和弦的組成和相繼進行譜成的音樂作品的結構

詳細解釋

(1).和諧的樂音。《左傳·昭公二十一年》:“故和聲入於耳,而藏於心。” 晉 袁宏 《後漢紀·明帝紀上》:“使絲竹與俎豆并存,羽旄與揖讓俱用,正言與和聲同發。” 宋 蘇轼 《集英殿秋宴教坊詞緻語口號》:“高秋爽氣明宮殿, 元祐 和聲入管絃。”

(2).調和聲調;協和聲調。《書·舜典》:“聲依永,律和聲。” 孔 傳:“言當依聲律以和樂。” 周秉鈞 注引 俞樾 曰:“依其所詠以定五聲,是謂聲依永。又患其不和也,而以六律六呂和之,是謂律和聲。”《舊唐書·音樂志三》:“禮惟崇德,樂以和聲。” 劉師培 《文說》:“和聲依永,八音於焉克諧;六律五聲,五言於焉出納。”

(3).音樂術語。指兩個以上的音按一定的規律同時發聲。

(1).詞、曲中的襯詞。原為歌曲中常由他人應和的部分,如“賀賀賀”、“何何何”之類。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樂律一》:“詩之外,又有和聲,則所謂曲也。古樂府皆有聲有詞,連屬書之,如曰‘賀賀賀’、‘何何何’之類,皆和聲也…… 唐 人乃以詞填入曲中,不復用和聲。”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一:“ 唐 人朝成一詩,夕付管絃,往往聲希節促,則加入和聲。凡和聲皆以實字填之,遂成為詞。”

(2).隨聲附和。 明 李贽 《聖教小引》:“餘自幼……尊 孔子 不知 孔夫子 何自可尊,所謂矮子觀場,隨人説研,和聲而已。”


和諧的樂音。《國語·周語下》:“夫耳内龢聲,而口出美言,以為憲令,而布諸民,正之以度量,民以心力,從之不倦。” 韋昭 注:“耳聞龢聲,則口有美言,此感於物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和聲在漢語中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有所不同,主要可分為以下兩類:

一、日常用語中的含義(形容詞性)

指聲音和諧、協調悅耳的狀态。常用于描述自然界或人為産生的聲音組合。

二、音樂專業術語(名詞性)

指音樂創作中,按照一定規則将不同的音(通常是三個或三個以上)同時結合發聲,從而産生和諧或特定音響效果的藝術手段。這是音樂學中一個核心概念。

“和聲”一詞在漢語中兼具日常描述性與音樂專業性。在日常語境中,它強調聲音的和諧悅耳;在音樂領域,它特指多音組合的規則與藝術,是音樂創作和理論的核心組成部分。理解其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

網絡擴展解釋

和聲是音樂理論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綜合理解:

一、基本定義

和聲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的音按照一定規律同時發聲形成的音響組合。在音樂結構中,它既包含縱向的和弦組合(多個音同時鳴響),也包含橫向的和弦連續進行(不同和弦的銜接運動)。

二、構成要素

  1. 和弦:由三個或三個以上音按三度疊置(如C-E-G)或其他方式縱向組合而成,是和聲的基本素材。
  2. 和聲進行:和弦的橫向連接運動,決定音樂發展的方向感。

三、功能作用

需要說明的是,該詞在漢語中還有"和諧樂音"的廣義解釋(),但音樂術語中專指上述結構化音響體系。從17世紀主調音樂興起後,和聲逐漸成為西方音樂創作的核心要素。

别人正在浏覽...

按鷹白蠟保辜彩禮宸聰承抵池潢齒盡炊燼磁體頓即餓鄉訪逮防區訪谒封鎖牆阜安負步該辯晐姓狗生害災毫無二緻黑線化期蹇鄂建號蹇跂剪頭紀念號金蘭峻密坤旦練衣僚屬領牲露表馬尾松美味佳肴木腳道餒鬼粘稠蔫蔫逆斷拗拙膨張奇怪設祖舒情锼镂速報司銅馬祠同溫層土步妥侑罔上虐下完親賢王小德出入系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