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廂軍的意思、廂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廂軍的解釋

宋 初選諸州募兵之壯勇者,送京師充禁軍。其餘留駐名州,不加訓練,隻充勞役,稱為廂軍。也叫廂兵。 仁宗 時始訓練部分廂軍以備戰守。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三:“ 唐 制,諸州有軍,故刺史銜帶使持節某州諸軍事某州刺史,今之廂軍是也。”參閱《宋史·兵志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廂軍是宋代的一種地方軍隊制度,其核心特點與職能演變如下:

一、基本定義

廂軍是宋代地方駐軍,與禁軍共同構成國家正規軍事體系。其成員主要來自未被選入禁軍的州府募兵壯丁,在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正式形成制度。

二、主要職能

  1. 勞役為主
    初期廂軍不進行軍事訓練,主要負責各類雜役:

    • 手工業:軍器制造(如弓弩院)、紡織(绫錦院)、食品加工(禦膳廚)
    • 運輸:步驿、馬遞鋪(文件傳遞)
    • 工程建設:窯務、水磨務等
  2. 軍事職能補充
    仁宗時期(1022-1063年),為鎮壓農民起義開始訓練部分廂軍,形成教閱與不教閱兩類。但整體戰鬥力仍遠低于禁軍。

三、組織與管理

四、與禁軍的對比

對比項 廂軍 禁軍
兵源 未被選中的州府募兵 全國精選的強壯士兵
駐地 地方各州 京師及戰略要地
職能 勞役為主 核心作戰力量
戰鬥力 弱(後期部分訓練) 精銳部隊

五、曆史評價

廂軍制度通過将地方精兵收歸禁軍實現"強幹弱枝",有效防止了藩鎮割據,但過度重視制衡導緻軍隊戰鬥力下降。這種"以勞代戰"的模式雖穩定了政權,卻成為宋代軍事積弱的原因之一。

(注:以上信息綜合自等權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廂軍》的意思

《廂軍》是指古代中國統治者保持自身權力的一種機構。這個詞通常用來指代由皇帝直接指揮的、駐紮在宮廷、負責保衛皇宮和執行皇帝旨意的軍隊。

拆分部首和筆畫

《廂軍》的拆分部首是“廠”和“冖”,總共6個筆畫。

來源與繁體

《廂軍》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原文寫作“廂兵”。後來演變成了現代漢字中的“廂軍”。

在繁體字中,“廂軍”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沒有差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廂軍》這個詞在古代寫作“廂軍”。

例句

李斯在秦始皇統治時擔任廂軍的統領。

組詞

廂軍團、廂軍隊、廂軍官

近義詞

護衛軍、宦官軍

反義詞

民衆、起義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