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弱不能自立。《漢書·匈奴傳上》:“ 孝惠 、 高後 時, 冒頓 寖驕,乃為書,使使遺 高後 曰:‘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願遊中國。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 顔師古 注引 如淳 曰:“僨,仆也,猶言不能自立也。” 宋 蘇轼 《聞公擇過雲龍張山人辄往從之》詩:“使君自孤僨,此理誰相直?”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三:“爾皇考奮起孤僨之中,并吞大小諸國為一,虎步中外。”一說,孤寡獨居,欲念偾張。 清 顧炎武 《日知錄·漢書注》:“《匈奴傳》‘孤僨之君’,僨,如《左傳》‘張脈僨興’之僨;《倉公傳》所謂‘病得之欲男子而不可得也’。”
“孤偾”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孤偾(ɡū fèn)指「孤弱不能自立」的狀态,常用于形容人或勢力因孤立無援而難以維持自身。其中“偾”意為“仆倒”,引申為無法支撐。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匈奴傳》中冒頓單于寫給呂後的書信:“陛下獨立,孤偾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此處的“孤偾”既指冒頓自身的孤立處境,也暗含對呂後守寡的諷刺。宋代蘇轼在《聞公擇過雲龍張山人辄往從之》中化用此典:“使君自孤偾”,進一步強化了詞義的文學性。
如需查閱完整文獻,可參考《漢書》原文或《辭海》詞條。
《孤偾》(gū fè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孤立無援、孤獨無助。
《孤偾》的部首分别是“子”和“亻”,它們的拆分筆畫分别為2畫和6畫。
《孤偾》是由兩個意義相近的漢字組合而成,用來形容一個人在某種情況下感到孤獨、無助的狀态。
《孤偾》的繁體字為「孤僨」。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是不斷變化的,因此《孤偾》的古時候寫法可能與現代不完全相同。但基本上,它們的字形是相似的。
1. 他失去了親人的支持,感到十分孤偾。
2. 孤偾的日子裡,她學會了獨立。
孤寂、孤獨、孤單、孤芳自賞
孤單、孤獨、孤立、孤僻
團結、合作、互助、衆志成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