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使強敵屈服。 清 黃遵憲 《感懷呈樵野尚書丈即用話别圖靈字韻》:“海南巨鱷頑不靈,非人非鬼絶覩聆,詘彊彌隙百無策,罔兩鑄鼎誰能銘?” 錢仲聯 箋注:“《戰國策》:‘詘敵國。’”
诎強(qū qiáng)是古漢語複合詞,由“诎”與“強”兩個語素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1卷第123頁釋義,其核心含義指“使強者屈服”,包含兩層引申義:一為壓制強橫勢力,如《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诎強齊而尊周室”即此用法;二指以柔克剛的處世哲學,《淮南子·道應訓》言“诎強者不折于力”即強調策略性示弱。該詞在《漢書·王莽傳》中亦有“诎強藩”的政事記載。
古籍用例可參考中華書局2014年版《史記》第7冊第2453頁,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淮南子集釋》第634頁。近義詞包含“折強”“抑強”,反義詞則有“縱強”“恃強”,相關詞彙體系詳見商務印書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89頁。
“诎強”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qū qiáng,其含義存在兩種解釋,需結合不同來源分析:
根據,“诎強”由“诎”(勉強、湊合)和“強”(強迫、強求)組成,字面意為勉強湊合、勉強應付,多用于描述對某事或某人的臨時性妥協或被動應對。例如:
他能力有限,隻能诎強完成這項任務。
-4提到,“诎強”在古籍中可引申為使強敵屈服,強調通過策略或力量壓制對手。例如清代黃遵憲的詩句“詘彊彌隙百無策”中,“詘彊”即指試圖使強敵屈服但未能成功。
“诎強”需根據語境判斷具體含義:
建議結合具體上下文選擇合適解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戰國策》或清代文獻中的用例。
把鲊卑小本爵本體筆格庳濕不吃布述草棚草戚禅扉多樣性垩筆洏洏放悖方家紅方絜風容棼亂拂子高情逸态拱木廣崇管帳觀者如市固體地球物理學海沸山搖阛阓子檢按斠若畫一家散人亡濟南生跼蹐舉手投足誇父逐日狼扈梁冠林宗過茅六老六喻龍具帽光光密印暮氣沉沉疲朽破拍遷坐栖居輕財青蘋欽件任心山第省訾宋子頭迷兔絲子衛幕協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