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膠住瑟上的弦柱,以緻不能調節音的高低。比喻固執拘泥,不知變通。 三國 魏 邯鄲淳 《笑林》:“ 齊 人就 趙 人學瑟,因之先調,膠柱而歸,三年不成一曲。” 唐 李紳 《拜三川守》詩:“改張琴瑟移膠柱,止息笙篁辨魯魚。” 明 張居正 《答薊鎮巡撫劉百川書》:“ 薊 永 事勢,與他鎮不同,若俟賊已見形,而後調兵支糧,則無及矣。事有權宜,不宜膠柱,惟公裁之。” 王毓岱 《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韻》:“輟耕投筆日,膠柱刻舟嗤。”參見“ 膠柱鼓瑟 ”。
“膠柱”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主要源自古代典故,具體解釋如下:
“膠柱”字面指用膠粘住瑟(一種弦樂器)上的弦柱,導緻無法調節音高。比喻固執拘泥、不知變通。例如《史記》中記載的“膠柱鼓瑟”即用此意,批評趙括隻會死讀兵書而不懂靈活變通。
詞源背景
源于《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中“若膠柱而鼓瑟”,指将瑟柱固定後無法調整音調,後演變為成語“膠柱鼓瑟”,強調對規則的機械遵循而缺乏靈活性。
現代用法
多用于批評他人思想僵化、固守成規。例如:“時代前進了,措施也得跟上去,膠柱鼓瑟是不行的。”
易混淆概念
部分資料(如)提到“膠柱”指“關鍵支撐角色”,但此解釋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誤讀或引申義,建議以主流含義為準。
“膠柱”核心強調因循守舊、缺乏變通,常用于學術、文學或日常讨論中批評僵化思維。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用法,可參考“膠柱鼓瑟”的典故和例句。
膠柱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膠制的柱子。膠指膠泥或膠水的意思,柱指垂直豎立起來的長條,因此膠柱可以理解為用膠泥或膠水制成的柱子。
膠柱的部首是⺮(竹字頭部),共有11個筆畫。
膠柱一詞源自古代的制作工藝。在古代,人們常将竹子或木材制作成各種構造物,膠柱就是其中之一。繁體字“膠柱”也表示同樣的意思。
在古代漢字中,膠柱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由于沒有相關的資料,無法給出确切的古代漢字寫法。
1. 工匠們使用膠柱來加固建築物的結構。
2. 這個玩具是由膠柱組成的,非常牢固。
3. 在古代,膠柱被廣泛用于制作家具。
膠水、膠泥、膠合闆、膠帶、膠囊
膠衣、膠鞋、膠片、粘膠
木柱、鐵柱、石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