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寄象的意思、寄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寄象的解釋

(1).古時指能通傳南方與東方語言的翻譯官。後泛指翻譯。《禮記·王制》:“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 孔穎達 疏:“‘達其志,通其欲’者,謂帝王立此傳語之人,曉達五方之志,通達五方之欲,使相領解。其通傳東方之語官謂之曰寄,言傳寄外内言語;通傳南方語官謂之曰象者,言放象外内之言。” 明 歸有光 《王天下有三重》:“聖法道,道法天,君子之道。所以考三王而不謬,建天地而不悖,質鬼神而無疑,俟後聖而不惑者此也。不然……以相諭則不得其志,亦寄象鞮譯之音而已,何重于王者之文!” 章炳麟 《程師》:“學之成驗,定於校試,校試固不能無偏重輕。藉令試之殿廷,然諸校録者復多白徒,稍上非寄象之材,則目録之士耳!”

(2).寄托物象。 南朝 宋 鄭道子 《神不滅論》:“悟夫理精於形,神妙於理;寄象傳心,粗舉其證,庶鑒諸将悟,遂有功於滞惑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寄象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角度解析:

  1. 字源本義 從構詞法分析,"寄"含托付、寄存之意,《說文解字》釋為"托也";"象"本指大象,後衍生出象征、表象等抽象含義。二字組合最初指通過特定符號或象征物傳遞信息的特殊方式,見于《漢語大詞典》對古代通譯制度的記載。

  2. 古籍典用 在《禮記·明堂位》中特指周代設置的翻譯官職:"寄象之官,掌傳夷狄之言",鄭玄注疏說明這是中原王朝與四方民族溝通的重要職官體系,承擔語言轉譯與文化中介職能。該用法在孫希旦《禮記集解》中得到進一步闡釋,印證了古代跨文化交流的制度設計。

  3. 文化象征 清代考據學家王引之在《經義述聞》中提出,"寄象"在特定語境下可引申為文化傳播的媒介符號,既包含具體翻譯行為,也暗喻華夏文明對異域文化的兼容并蓄,這一觀點被《十三經注疏》現代校勘版所采納。

需特别說明的是,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作為獨立詞彙使用,主要見于研究古代職官制度、翻譯史及中外交流史的學術著作,其語義演變反映了中國古代語言政策的發展軌迹。

網絡擴展解釋

“寄象”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有兩個主要義項,具體解釋如下:

  1. 古代翻譯官
    源于《禮記·王制》,指周代負責通傳東方(可能指東夷地區)與南方(可能指南蠻地區)語言的翻譯官,後泛指翻譯人員。其職責是“達其志,通其欲”,即協助不同語言族群溝通,促進文化交融。

  2. 寄托物象
    指通過具體物象表達抽象思想或情感,常見于文學、哲學領域。例如南朝鄭道子在《神不滅論》中提出“寄象傳心”,強調用物象傳遞深層理念。這種手法類似于現代文學中的象征主義。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餲饐巴臂保林标賣鄙談不明真相陳弊琤瑽乘茵赤雁打樂道旁苦李燈燭殿負鬥棋犢沐子瀵湧俯仰之間官生桂苑過門不入幻造晦塞霍食蔣蔣江客介類京江驚斂濅淫蘭渚老弟柳球鹵素馬記明德慎罰年高德邵傾微青筱箔青蠅奇嶷绮詩栖屑仁者能仁上辛瘦怯授堂松布所懷鎖樹條分縷析通渠童言無忌土流子脫亡外層妄誅萬姓尾巴無地自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