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時指能通傳南方與東方語言的翻譯官。後泛指翻譯。《禮記·王制》:“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 孔穎達 疏:“‘達其志,通其欲’者,謂帝王立此傳語之人,曉達五方之志,通達五方之欲,使相領解。其通傳東方之語官謂之曰寄,言傳寄外内言語;通傳南方語官謂之曰象者,言放象外内之言。” 明 歸有光 《王天下有三重》:“聖法道,道法天,君子之道。所以考三王而不謬,建天地而不悖,質鬼神而無疑,俟後聖而不惑者此也。不然……以相諭則不得其志,亦寄象鞮譯之音而已,何重于王者之文!” 章炳麟 《程師》:“學之成驗,定於校試,校試固不能無偏重輕。藉令試之殿廷,然諸校録者復多白徒,稍上非寄象之材,則目録之士耳!”
(2).寄托物象。 南朝 宋 鄭道子 《神不滅論》:“悟夫理精於形,神妙於理;寄象傳心,粗舉其證,庶鑒諸将悟,遂有功於滞惑焉。”
“寄象”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有兩個主要義項,具體解釋如下:
古代翻譯官
源于《禮記·王制》,指周代負責通傳東方(可能指東夷地區)與南方(可能指南蠻地區)語言的翻譯官,後泛指翻譯人員。其職責是“達其志,通其欲”,即協助不同語言族群溝通,促進文化交融。
寄托物象
指通過具體物象表達抽象思想或情感,常見于文學、哲學領域。例如南朝鄭道子在《神不滅論》中提出“寄象傳心”,強調用物象傳遞深層理念。這種手法類似于現代文學中的象征主義。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