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違谏的意思、違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違谏的解釋

(1).違式進谏。《書·胤征》“官師相規,工執藝事以諫。其或不恭,則有常刑” 唐 孔穎達 疏:“百工雖賤,令執其藝能之事以諫上之失常。其有違諫不恭謹者,國家則有常刑。”

(2).不聽進谏。《東周列國志》第十七回:“ 鬻拳 曰:‘王雖赦臣,臣何敢自捨?’即以佩刀自斷其足,大呼曰:‘人臣有無禮於君者,視此!’ 楚王 命藏其足於大府,‘以識孤違諫之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違谏"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不聽從或拒絕接受别人的規勸、谏言。具體解析如下:

  1. 字義分解:

    • 違:本義指背離、不遵從。《說文解字》釋為“離也”。引申為違背、違反、不聽從。
    • 谏:指規勸君主、尊長或朋友,使其改正錯誤。《說文解字》釋為“證也”。特指以直言糾正過失。
  2. 詞義綜合:

    • 違谏 =違 +谏,即“違背谏言”、“不聽從勸谏”。
    • 它描述的是行為主體(通常是上位者,如君主、長官或家長)面對他人的直言規勸時,采取拒絕、抵觸、不予采納的态度和行為。
  3. 使用場景與語境:

    • 這個詞在古代文獻中,尤其是在描述君臣關系、政治勸谏或曆史事件時較為常見。
    • 它常帶有貶義色彩,暗示了行為人的固執、昏聩或剛愎自用,可能導緻決策失誤或不良後果。
    • 經典例證:在《史記》等史書中,常有關于君主“違谏”而導緻國家陷入困境或戰争失敗的記載。例如,描述某位君主不聽忠臣勸阻,執意發動戰争或施行暴政,即可用“違谏”來形容其行為。
  4. 現代理解:

    • 雖然“違谏”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但其含義清晰,指的就是拒絕接受批評或建議。
    • 它強調的是一種主動的、有意識的拒絕行為,而非簡單的未采納。

“違谏”意指拒絕、不聽從别人的直言規勸。它反映了行為人對有益建議的排斥态度,常用于曆史語境中批評上位者的不當決策。

(注:由于該詞在現代常用詞典中收錄較少且釋義簡略,主要依據古漢語字詞本義及曆史文獻中的用法進行解釋。權威線上詞典如《漢語大詞典》或《辭源》收錄該詞條,但受限于當前環境無法提供有效鍊接。其釋義核心即“拒谏”、“不納谏”。)

網絡擴展解釋

“違谏”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wéi jiàn,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違式進谏
    指不遵循規定的禮儀或程式進行勸谏。例如,《尚書·胤征》中提到“工執藝事以谏”,唐代孔穎達進一步解釋為:工匠需通過自身技藝勸谏君主,若違反進谏方式(即“違谏”),則會受到刑罰。

  2. 不聽進谏
    表示君主或上位者拒絕采納臣屬的勸谏。如《東周列國志》中記載,楚國大臣鬻拳因君主不聽谏言,以自殘行為警示君主,最終君主感歎“以識孤違谏之過”。

二、語境與用法

“違谏”既包含進谏者的方式問題,也指向上位者的拒谏态度,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側重點。如需更多例證,可參考《尚書》《東周列國志》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抱恙邊軍襞斂波導層巒騁肆臭罵鋤除楚辱餈餻從橫促死單紅刺滴流流窦窖對轉芳襟方相鲂魚頳尾凡口風竿伏暑蓋過公族大夫廣瘡國職豪門糇糧荒墜回處士絕唱廊下餐撈取勒抑裂文鱗皮利銳流蔡流洩龍額綸音佛語爐煙木雕泥塑拿班攀高枝兒平寬欺狂欽奉清漪懃蕲旗章卻非驅疫驅絷穇稗舍放疏儉粟紅貫朽蹪陷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