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違谏的意思、違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違谏的解釋

(1).違式進谏。《書·胤征》“官師相規,工執藝事以諫。其或不恭,則有常刑” 唐 孔穎達 疏:“百工雖賤,令執其藝能之事以諫上之失常。其有違諫不恭謹者,國家則有常刑。”

(2).不聽進谏。《東周列國志》第十七回:“ 鬻拳 曰:‘王雖赦臣,臣何敢自捨?’即以佩刀自斷其足,大呼曰:‘人臣有無禮於君者,視此!’ 楚王 命藏其足於大府,‘以識孤違諫之過!’”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違谏”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wéi jiàn,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違式進谏
    指不遵循規定的禮儀或程式進行勸谏。例如,《尚書·胤征》中提到“工執藝事以谏”,唐代孔穎達進一步解釋為:工匠需通過自身技藝勸谏君主,若違反進谏方式(即“違谏”),則會受到刑罰。

  2. 不聽進谏
    表示君主或上位者拒絕采納臣屬的勸谏。如《東周列國志》中記載,楚國大臣鬻拳因君主不聽谏言,以自殘行為警示君主,最終君主感歎“以識孤違谏之過”。

二、語境與用法

“違谏”既包含進谏者的方式問題,也指向上位者的拒谏态度,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側重點。如需更多例證,可參考《尚書》《東周列國志》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違谏》的意思

《違谏》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違背勸谏或規勸的建議、意見。指不遵循他人的忠告或規勸而行事,不聽勸告。

拆分部首和筆畫

《違谏》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辶(走之辶)和言(言字旁)。根據康熙字典的拆分,它總共有20畫。

來源和繁體

《違谏》是一個古代漢字,其來源于古文獻。在古代書籍中,常見用于形容帝王違逆臣下的忠言勸谏。

繁體字形為「違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違谏」的寫法多樣,有時也會寫作「違諫」或「遺谏」,但它們的意思都相同,即違背勸谏。

例句

1. 他從不違谏,一直堅守自己的原則。

2. 官員們常常因為違谏而被罷官。

組詞

1. 違背:意為不遵守或不按照規定、法律等行事。

2. 谏言:指對某人提出的反對、勸告等建議。

3. 忠言逆耳:指忠誠的勸告或規勸常常令人不願意接受。

近義詞

1. 違抗:另一個表示違背或不服從的詞語。

2. 不從:意為不聽從或不遵從他人的指示或建議。

反義詞

遵循:與違谏相對,意為遵守、聽從意見或指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