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胶住瑟上的弦柱,以致不能调节音的高低。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三国 魏 邯郸淳 《笑林》:“ 齐 人就 赵 人学瑟,因之先调,胶柱而归,三年不成一曲。” 唐 李绅 《拜三川守》诗:“改张琴瑟移胶柱,止息笙篁辨鲁鱼。” 明 张居正 《答蓟镇巡抚刘百川书》:“ 蓟 永 事势,与他镇不同,若俟贼已见形,而后调兵支粮,则无及矣。事有权宜,不宜胶柱,惟公裁之。” 王毓岱 《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韵》:“輟耕投笔日,胶柱刻舟嗤。”参见“ 胶柱鼓瑟 ”。
"胶柱"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主要作为成语"胶柱鼓瑟"的组成部分出现,其核心含义需结合该成语理解:
一、字义解析
动词,指用黏性物质粘合固定物体,引申为固执地拘泥、不知变通。
特指古乐器"瑟"上调节弦音的短木(弦柱)。转动弦柱可调整音高,若将其粘死则导致音调无法调节。
二、成语"胶柱鼓瑟"的完整释义
比喻拘泥于成规旧法,固执守旧而不知灵活变通。典故最早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任用赵括为将,如同粘住瑟柱弹奏;赵括只会死读兵书,不懂随机应变。)
三、权威词典释义参考
"比喻拘泥不知变通。"
(来源: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 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胶柱鼓瑟: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柱:瑟上用以调音的短木。胶柱:粘住弦柱,喻拘泥不知变通。"
(来源:王力等.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商务印书馆)
四、语义演变与应用
"胶柱"作为独立词语已罕用,但其在成语中承载的"僵化保守"之喻义沿用至今,常见于批评固守教条、拒绝创新的语境。例如:
"改革需因地制宜,胶柱鼓瑟只会适得其反。"
(注:因未搜索到可直接引用的在线词典链接,以上来源标注均采用权威纸质辞书信息,确保释义的学术准确性。)
“胶柱”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主要源自古代典故,具体解释如下:
“胶柱”字面指用胶粘住瑟(一种弦乐器)上的弦柱,导致无法调节音高。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例如《史记》中记载的“胶柱鼓瑟”即用此意,批评赵括只会死读兵书而不懂灵活变通。
词源背景
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若胶柱而鼓瑟”,指将瑟柱固定后无法调整音调,后演变为成语“胶柱鼓瑟”,强调对规则的机械遵循而缺乏灵活性。
现代用法
多用于批评他人思想僵化、固守成规。例如:“时代前进了,措施也得跟上去,胶柱鼓瑟是不行的。”
易混淆概念
部分资料(如)提到“胶柱”指“关键支撑角色”,但此解释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为误读或引申义,建议以主流含义为准。
“胶柱”核心强调因循守旧、缺乏变通,常用于学术、文学或日常讨论中批评僵化思维。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用法,可参考“胶柱鼓瑟”的典故和例句。
白华表缀漕程槽道蝉翼本插销齿爵打迭大公丹臼栋鄂部东金西木笃尚饵块翻口封着坟素割截规行矩止呙斜海参崴画圈会宴胡桐佳会谏草江腹既定井花禁司畿田嫉贤巨头跼影老休麟鸿隆向陆沈马挝美女簪花绵羢木标母夜叉遣军巧捷万端棋会青喜劝农劬顇入缵适可矢石之难寿终说大人则藐之索性同交王尔屑意西河西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