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結加趺坐 ”。*********坐禅法,即交疊左右足背于左右股上而坐。分降魔坐與吉祥坐兩種:前者先以右趾押左股,後以左趾押右股,手亦左在上,諸禅宗多傳此坐;後者先以左趾押右股,後以右趾押左股,令二足掌仰放于二股之上,手亦右押左,安仰跏趺之上,相傳即如來成正覺時坐法。 晉 法顯 《佛國記》:“菩薩入中,西向結加趺坐,心念若我成道,當有神驗。”《警世通言·陳可常端陽仙化》:“ 可常 脫了衣裳,遍身抹浄,穿了衣服,入草舍結跏趺坐圓寂了。” 清 龔自珍 《定盦觀儀》:“初觀 阿彌陀佛 見小身,頂有圓光,結加趺坐,住在我頂上。”亦省作“ 結跏 ”。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景林寺》:“浄行之僧,繩坐其内,餐風服道,結跏數息。” 宋 歐陽修 《寄題沙溪寶錫院》詩:“野僧獨得無生樂,終日焚香坐結跏。” 清 趙翼 《題吟芗鏡影小照》詩:“白毫光滿月,不是結跏人。”參閱 唐 慧琳 《一切經音義》卷八。
結跏趺坐是佛教修行中的一種經典坐姿,具體解釋如下:
結跏趺坐(梵文:Padmasana)是佛教徒坐禅的規範姿勢,要求将雙足交叉疊放于大腿根部,形成穩定的三角形支撐。這種坐姿分為兩種形式:
據唐代慧琳《一切經音義》記載,該坐法由禅宗神秀大師推廣,成為初學者的入門修行法。故宮博物院資料顯示,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時即采用此坐姿。
在瑜伽和冥想領域,這種坐姿被廣泛用于提升專注力,但因對腿部柔韌性要求較高,普通人常以“半跏趺坐”(單足盤放)作為替代練習。
注:如需完整坐姿圖示或練習方法,可參考故宮博物院等權威佛教文化資料。
《結跏趺坐》(jié jiā fū zuò)是一個成語,意為盤腿坐下。這個成語可以形容人的坐姿端正,安靜冥想的樣子。
《結跏趺坐》可以分解為三個部首:立(立字旁部首)、足(足字旁部首)和土(土字旁部首)。整個成語有20個筆畫。
《結跏趺坐》這個成語來源于佛教。在修行中,佛陀經常以盤腿的姿勢坐于錫座上進行冥想。後來,這種坐姿被稱為“結跏趺坐”,成為佛教中一種修行的姿勢。
《結跏趺坐》的繁體字為「結跏趺坐」。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略有不同。《結跏趺坐》在古時候的寫法為「結跏躍坐」。
他每天早上都會選擇一個安靜的地方結跏趺坐,冥想一段時間。
結舌、跏趺、坐禅、結繭、結實
盤坐、禅坐、靜坐、打坐
站立、行走、運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