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結跏趺坐的意思、結跏趺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結跏趺坐的解釋

亦作“ 結加趺坐 ”。*********坐禅法,即交疊左右足背于左右股上而坐。分降魔坐與吉祥坐兩種:前者先以右趾押左股,後以左趾押右股,手亦左在上,諸禅宗多傳此坐;後者先以左趾押右股,後以右趾押左股,令二足掌仰放于二股之上,手亦右押左,安仰跏趺之上,相傳即如來成正覺時坐法。 晉 法顯 《佛國記》:“菩薩入中,西向結加趺坐,心念若我成道,當有神驗。”《警世通言·陳可常端陽仙化》:“ 可常 脫了衣裳,遍身抹浄,穿了衣服,入草舍結跏趺坐圓寂了。” 清 龔自珍 《定盦觀儀》:“初觀 阿彌陀佛 見小身,頂有圓光,結加趺坐,住在我頂上。”亦省作“ 結跏 ”。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景林寺》:“浄行之僧,繩坐其内,餐風服道,結跏數息。” 宋 歐陽修 《寄題沙溪寶錫院》詩:“野僧獨得無生樂,終日焚香坐結跏。” 清 趙翼 《題吟芗鏡影小照》詩:“白毫光滿月,不是結跏人。”參閱 唐 慧琳 《一切經音義》卷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結跏趺坐(jié jiā fū zuò)是佛教修行中一種特定的盤腿坐姿,也是禅修時最規範、最穩定的姿勢。其詳細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闡釋:

  1. 基本定義與姿勢描述

    指佛教徒(尤其是僧人)打坐時,将雙腳盤起,交疊置于相對一側大腿上的坐法。具體分為兩種形式:

    • 全跏趺坐(俗稱“雙盤”):先将右腳置于左大腿上,再将左腳置于右大腿上,兩足心皆朝上。
    • 半跏趺坐(俗稱“單盤”):僅将一腳置于另一側大腿上,另一腳則置于對側大腿下方或盤在身前。

      此坐姿要求身體正直,脊背自然挺直,雙手結定印(通常右手置于左手上,掌心向上,拇指相抵)置于臍下或腿上。

  2. 字義解析

    • 結:意為盤繞、交疊、安放。指将雙腿盤曲交疊。
    • 跏:通“加”,有放置、安放之意。特指安放腳的動作。
    • 趺:指腳背、足面。
    • 坐:即坐姿。

      合起來,“結跏趺坐”字面意思就是将雙腳(趺)交疊(結)安放(跏)的坐姿。

  3. 宗教與文化内涵

    • 修行基礎:在佛教(尤其是禅宗、密宗)中,此坐法被視為最利于調身、調息、調心,有助于長時間安穩入定,減少昏沉散亂,是修習禅定的基本姿勢。佛陀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證悟時即采用此坐姿。
    • 象征意義:象征着穩固、莊嚴、不動如山的禅定境界。佛像、菩薩像多采用此坐姿,以體現其覺者的威儀與定力。
    • 身心益處:傳統認為此坐姿能促進氣血循環,收斂心神,達到身心安穩的狀态,有利于專注冥想。
  4. 權威來源參考

    • 《漢語大詞典》:對“結跏趺坐”有明确釋義,指出其為“佛教徒坐禅的一種姿勢,即交疊左右足背于左右股上而坐”。
    • 佛學典籍:如《大智度論》、《禅秘要法經》等經典中,均詳細記載和推崇此坐法為修禅之正坐。
    • 佛教儀軌:曆代高僧大德的開示及寺院禅堂的規矩中,都将結跏趺坐作為正式禅修的标準姿勢。

結跏趺坐是佛教修行中一種具有深厚宗教内涵與文化象征的規範坐姿,其核心在于通過特定的雙腿盤曲方式,達到身體穩定、氣息調和、心意專注的目的,是實踐禅定、追求覺悟的重要法門。其定義和重要性在權威漢語辭書(如《漢語大詞典》)及佛教經典中均有明确記載和闡述。

網絡擴展解釋

結跏趺坐是佛教修行中的一種經典坐姿,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結跏趺坐(梵文:Padmasana)是佛教徒坐禅的規範姿勢,要求将雙足交叉疊放于大腿根部,形成穩定的三角形支撐。這種坐姿分為兩種形式:

  1. 降魔坐:右足先壓左股,左足再壓右股,左手置于右手上。
  2. 吉祥坐:左足先壓右股,右足再壓右股,右手壓左手,相傳為釋迦牟尼成道時的坐法。

二、宗教意義

三、曆史淵源

據唐代慧琳《一切經音義》記載,該坐法由禅宗神秀大師推廣,成為初學者的入門修行法。故宮博物院資料顯示,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時即采用此坐姿。

四、現代應用

在瑜伽和冥想領域,這種坐姿被廣泛用于提升專注力,但因對腿部柔韌性要求較高,普通人常以“半跏趺坐”(單足盤放)作為替代練習。

注:如需完整坐姿圖示或練習方法,可參考故宮博物院等權威佛教文化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百身百支支拔用冰散不可言宣穇子草刺兒剗鋤摛豔崇名大吹法螺典雅掉賣疊绮低徊杜貳鹗薦匪昵輔車相依驸駕敷寫宮監黑犀後婚後五日講古即裡漸裡巋然困獸猶鬥樂天安命樂滋滋謾説罵山門匿名帖旁辟判冤決獄批逆龍鱗披校剖蚌得珠鋪錦欠伸權暫殺獲砂裡淘金上造扇迫朔旦庶祈束藴請火四生松社桃花星腿窪子豚耳皖公違誤舞筆弄文霧噴閑朝謑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