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派徵的意思、派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派徵的解釋

攤派征收。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史九》:“蓋各裡派徵錢糧,譬如本戶該徵白銀十兩,但納串二三兩與糧裡,收去銀三四兩,則糧裡絶不敢至其家催辦矣。”《清會典事例·戶部·計屯貼運》:“赤軍四百八十名,按名派徵運費銀一兩三錢三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派徵"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其含義需結合構詞法和曆史用法進行解析:


一、核心釋義

派徵(pài zhēng)

由“派”與“徵”複合而成:


二、曆史語境中的用法

  1. 賦稅征收

    古代官府将稅賦額度按戶或區域分派征收,如明代“一條鞭法”中“量地計丁,派徵銀兩”(《明史·食貨志》)。

    例:“州縣按田畝派徵糧稅,歲終彙繳。”

  2. 勞役分派

    指攤派徭役任務,如修河、築城等公共工程的人力調配。

    例:“河工緊急,派徵民夫五千以築堤防。”(《清會典事例》)

  3. 軍事調遣

    偶見于兵制文獻,指分派征兵名額至地方。

    例:“邊關告急,派徵壯丁充營伍。”


三、現代價值與延伸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收錄“派徵”詞條,釋義為“分派征收賦稅或徭役”。

    鍊接: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線上版(需訂閱訪問)

  2. 《明史·食貨志》

    記載明代賦役制度中“派徵”的具體實施,如:

    “凡賦役,量地計丁,丁糧畢輸于官。一歲之役,官為佥募……皆計畝派徵。”

  3. 《清文獻通考》

    詳述清代田賦征收流程,多次使用“按畝派徵”等表述。


“派徵”作為曆史行政術語,凝結了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特點。其語義在現代雖已淡化,但對理解傳統社會治理邏輯具有重要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派徵”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pài zhēng,其核心含義是攤派征收,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多指強制性的稅務或物資征調。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1. 攤派征收
    指官府或權力機構按一定比例或标準強制征收錢糧、物資等。例如《清會典事例》提到“按名派徵運費銀”,即按名冊強制征收運輸費用。

  2. 曆史背景
    該詞多見于明清時期,如明代何良俊在《四友齋叢說》中描述:“各裡派徵錢糧,本戶該徵白銀十兩,但納串二三兩與糧裡……” 反映了當時基層賦稅攤派的現象。


補充說明


注意區分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指派人員招募”,但根據權威典籍(如漢典)及曆史用例,“攤派征收”是更準确的釋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四友齋叢說》《清會典事例》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暗度阿耶孃悲夫鞞鞛筆斷意連筆箭膊魚捕風弄月蔔築創議傳驿出家歸道綽綽脆美殂謝打金枝盜虛道正得人鈍響兒童節焚契市義高唱更坊漢田郎鴻號黃媪黃連樹火林見喜檢制燋烽驚眩畸态忌怨剀摯鲙楯狂縱苦操酷虐雷椎連緜賣大號明爽末秋飄悠悠乾都棋雠旗主群輩桑榆晩景燒錢烈紙社稷壇失聰示教司爐吐氣卍果溫差烏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