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相呈遞公文。 唐 韓愈 《集賢院校理石君墓志銘》:“ 宣 、 歙 、 池 之使與 浙東 使交牒署君從事。”
“交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交牒”指交相呈遞公文,即不同機構或官員之間相互傳遞、交換官方文書。其中: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韓愈的《集賢院校理石君墓志銘》:“宣、歙、池之使與浙東使交牒署君從事。”
此句描述不同地區的官員通過公文往來共同推舉某人擔任職務,體現“交牒”在行政協作中的應用。
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官府間的公文往來,例如跨地區事務協調、官員職務任免等需書面溝通的場合。
“交牒”是古代行政體系中公文傳遞的特定表述,強調雙向交互性。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但可通過文獻(如韓愈文集)了解其具體語境。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唐代史料。
交牒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指将受降的敵方軍隊的軍旗、武器等物品交給勝利的一方,表示徹底的投降和服從。該詞的部首是「交」和「牜」,筆畫數為7畫。
交牒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戰争時期,當代表着勝利一方的将領接受敵方的投降時,通常要求敵方将軍旗、武器等物品交給勝利方,标志着徹底的投降和戰事的結束。
在繁體字中,「交牒」通常被寫作「交簽」,它的意義和用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交牒」有時也被寫成「郊牀」。這種寫法在古文獻中可以見到,但現已不再使用。
以下是一些使用「交牒」的例句:
1. 在這場戰争中,敵軍全部交牒,宣告我們的勝利。
2. 他勇敢地站在戰場上,拒絕交牒,表現出了頑強的戰鬥精神。
3. 敵方将領親自帶着軍旗前來交牒,表示他們的徹底投降。
一些與「交牒」相關的詞語包括:
1. 投降:表示主動放棄抵抗,接受對方的勝利。
2. 屈服:表示被迫接受對方的壓力或權威。
一些與「交牒」相反的詞語有:
1. 抵抗:表示對敵方的進攻進行抵抗。
2. 征服:表示以武力或權勢壓倒對方,使其歸附。
總而言之,「交牒」指的是敵方軍隊将軍旗、武器等物品交給勝利方,表示徹底的投降和服從。這個詞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多種變化,但在現代通常以「交牒」來表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