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清脩 ”。 1.謂操行潔美。《隸釋·漢酸棗令劉熊碑》:“清脩勸慕,德惠潛流。”《後漢書·循吏傳·王渙》:“故 洛陽 令 王渙 ,秉清修之節,蹈羔羊之義,盡心奉公。”《三國志·魏志·王昶傳》:“端一小心,清脩密靜。” 宋 司馬光 《錢宣靖谥議》:“令公仁惠足以布政,明智足以建功,清修足以服人。”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八:“三賢雖制行過中,而敦尚風節,砥礪清修。”
(2).謂淡泊省修。 明 範濂 《雲間據目抄·俞顯卿》:“公抗疏論之,坐誣。掛冠家居,杜門清修,敦尚孝友。”
(3).謂清白顯貴的門第。《北史·魏紀四·世宗宣武帝》:“清修出身:公,從八下;侯,正九上;伯,正九下;子,從九上;男,從九下。”《北史·魏紀四·魏鹹陽王禧傳》:“時王國舍人應取八族及清脩之門, 禧 取 任城王 隸戶為之,深為帝責。”
(4).佛教指在家修行。《五燈會元·黃龍新禅師法嗣·空室智通道人》:“ 空室道人 智通 者,龍圖 範珣 女也,幼聰慧,長歸丞相 蘇頌 之孫 悌 。未幾厭世相,還家求祝髮,父難之,遂清修。”後用為對修行的統稱。《天雨花》第五回:“昨夜雖有一遠方之人,到菴投宿,因小尼等清脩之地,不便相留,就回他去了,并不曾住。”《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四回:“但凡人家寫緣簿的,自然都寫在那清修的廟裡去,誰肯寫在這半清不渾的廟裡呢?”
“清修”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和時代演變有所不同,以下是綜合不同來源的詳細解釋:
操行潔美
古代多指品行高潔、德行美好。如《後漢書》提到“秉清修之節”,形容人堅守廉潔自律的品格。
修行與修心
淡泊省修
強調生活簡樸、淡泊名利,如明代文獻中“清修”被用來形容人簡樸自省的生活方式。
門第顯貴
古代特指出身高貴或家族清白顯赫,如《北史》中記載“清修出身”與門第等級相關。
“清修”一詞從品德修養擴展到修行方式,兼具道德、宗教、生活态度的多層内涵。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側重點。如需更多古籍案例,可參考《隸釋》《三國志》等文獻來源。
清修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清和修。
清:是由水部旁和心部旁組成,總共有11個筆畫。
修:是由言部和攸部組成,總共有10個筆畫。
清修這個詞源自古代的儒家思想,意為清心修身,修養品德。在儒家思想中,清修是指通過陶冶情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達到人生的境界。
清修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清休」。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差異。清修在古代的寫法為「淸修」。
1. 他每天都會抽出時間來進行清修,提高自己的修養。
2. 清修心靈是人們在忙碌的生活中追求内心甯靜的一種方式。
清修不僅可以單獨使用,還可以與其他詞組成不同的詞語,如:清靜修養、清修身心、清修内外等。
近義詞:淨化、修身養性、清心寡欲。
反義詞:渾俗、雜亂、肆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