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類和豆類。 漢 賈誼 《新書·春秋》:“王輿不衣皮帛,禦馬不食禾菽。” 唐 白居易 《喜雨》詩:“圃旱憂葵堇,農旱憂禾菽。”
“禾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文獻記載:
現代用法: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描述傳統農業中的糧食作物,如“禾菽滿倉”比喻豐收。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引用,可參考《新書》《白居易詩集》等文獻來源。
《禾菽》是一個成語,意為莊稼和豆類。禾指的是莊稼,如稻谷、小麥等農作物;菽指的是豆類,如黃豆、綠豆等。通常用來形容農田裡的作物,也可以用來比喻人們的收獲或成果。
《禾菽》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成語。其中,“禾”字的部首是禾,并且它由五劃構成;“菽”字的部首是艹,并且它由十三劃構成。
《禾菽》最早出現在《左傳》中的一篇文獻中,可見于戰國時期。在繁體字中,禾的形狀稍微有些不同,多為用“⺾”代替“禾”,菽字則相對保持一緻,形狀無太大變化。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禾字的上半部分是由三個橫線構成的,下半部分是兩個豎線構成的。而菽字的上半部分是一個橫線加一個豎線構成的,下半部分則是一個橫線和兩個豎線構成的。
1. 秋天的田野上,禾菽豐收,一片豐饒的景象。
2. 他辛勤的勞作,換來了禾菽滿倉的豐收。
禾苗、禾本科、禾谷、禾壇、禾場、禾穗、禾束、禾杆、禾黍、禾蔬、禾香
莊稼雜糧、谷類農作物
禾菽的反義詞很難直接找到,但可以使用與成熟收獲相對的詞語,如荒蕪、凋零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