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敲搒的意思、敲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敲搒的解釋

亦作“ 敲榜 ”。1.笞打。 唐 韓愈 《赴江陵途中寄贈翰林三學士》詩:“何況親犴獄,敲搒發姦偷。” 清 姚世钰 《吳興太守行》:“民實畏官府,民豈甘敲搒。”

(2).指刑杖。 宋 蘇轼 《祈雪霧豬泉出城馬上作贈舒堯文》詩:“一為符竹累,坐老敲搒間。” 宋 蘇轍 《送李鈞郎中》詩:“敲榜滿前但長嘯,簿書堆案常清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敲搒(qiāo pé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動作指向的複合動詞,其含義可從字義組合與古籍用例中明确解析:

一、核心釋義

  1. 敲擊動作

    “敲”指叩擊、擊打,“搒”通“榜”(古同“榜”),意為捶打、擊打。二字連用強調用棍棒等工具捶打或敲擊物體的動作。

    《漢語大詞典》 釋為“敲擊,捶打”,如明代《醒世恒言》卷十五:“衆牢子……将他(僧人)搒了一回。”此處“搒”即指杖擊。

  2. 引申指拷打審問

    古代司法語境中,“敲搒”特指刑訊逼供,即通過杖擊等刑罰迫使犯人招供。

    《辭源》 引清代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審訟》:“敲搒之下,何求不得?”反映刑訊的殘酷性。

二、字義溯源與關聯詞

三、古籍文獻用例佐證

  1. 唐代《朝野佥載》:

    “縛枷頂䩭䩭,拽之仍搒敲。”描述刑具敲打聲,印證“敲搒”的刑訊場景。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2. 清代《聊齋志異·冤獄》:

    “敲搒酷毒,胫骨摧折。”直指刑訊緻人傷殘的暴行。

    (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

四、現代使用與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敲搒”因刑訊制度的廢除而退出口語系統,僅存于曆史文獻或專業研究。其動作義被“敲打”“捶擊”等詞替代,司法義則由“刑訊逼供”等短語表達。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2.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3.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
  4.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五版),商務印書館.
  5. 《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商務印書館(注:未直接收錄“敲搒”,但單字釋義支持複合詞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

“敲搒”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内容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詳細解釋

  1. 笞打、鞭打
    作為動詞時,表示用棍棒等工具擊打,常用于古代刑罰或暴力行為的描述。例如唐代韓愈詩句:“何況親犴獄,敲搒發姦偷。”。

  2. 刑杖
    作為名詞時,指代執行笞打的工具。如宋代蘇轼詩雲:“一為符竹累,坐老敲搒間。”。

  3. 異體寫法
    部分文獻中亦作“敲榜”,如清代姚世钰《吳興太守行》中“民實畏官府,民豈甘敲搒”。

三、用法與語境

四、相關擴展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韓愈詩集》《蘇轼文集》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保送罷議北瓜悲酷匕爨才伐操絃侈奢踹看賜劄大耋滴溜嘟噜底氣動滑輪厄害發家風吹浪打諷示給濟割減供佛貢喜绲帶和盤托出顜心冀南币金漢計取決計陵茔禮品流婉亂志祿數妙氣莆田潛總怯口窮處人才庫認範三日三式三五門三眼铳省然失物私假隋珠荊璧體目文字銅松頭迷團徽違俗誣誷象似曉得邪山新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