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具名。 唐 陸龜蒙 《耒耜經》:“爬,而後有礰礋焉,有磟碡焉。自爬至礰礋皆有齒;磟碡,觚稜而已。鹹以木為之,堅而重者良。”
“礰礋”是一個古代農具名稱,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讀音為lì zé(注音:ㄌ一ˋ ㄗㄜˊ),指古代一種用于農事的工具。據唐代陸龜蒙的《耒耜經》記載,它常與“爬”“磟碡”等農具配合使用,用于翻土或平整土地。
結構與特點
曆史背景
該詞出現在唐代文獻中,反映了古代農業技術的發展。其用途可能與當時的耕作方式(如旱田或水田管理)相關,但具體操作細節已不可考。
現代使用
由于農業機械化普及,“礰礋”已不再作為常用農具,僅存于古籍記載,屬于曆史詞彙。
如需查看更多近義詞、反義詞或詳細用法,可參考原來源。
《礰礋》是一個古漢字,它多用于古代文獻中,現已不常見。它不是一個常用詞彙,因此并沒有固定的含義。根據相關文獻和研究,可以從以下角度理解該詞:
《礰礋》的拆分部首為石字旁,意為與石相關。根據部首的位置,可以推測該字與“石”有關。
根據古代漢字書法草書的形态,可以得知《礰礋》的書寫方式為8畫。
在繁體字中,《礰礋》往往被寫作“礧礧”。這種寫法在文言文中較為常見,它與《礰礋》的發音及含義相同。
古代存在一種稱為“小篆”的書寫方式,其形狀通常簡化,有些字形與現代書寫方式有所不同。根據古籍記載和學術研究,據推測古時候《礰礋》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差異,但确切的寫法已經難以考證。
《礰礋》作為不常見的漢字,其使用頻率極低,因此難以找到相關的例句。在文獻中,有時會用到這個字作為特定場景或文化背景的修飾詞彙。例如:
“風起時,山間傳來礰礋之聲。”
由于《礰礋》是一個非常罕見的古漢字,因此在現代語言中很少與其他詞彙組合使用,構成成熟且固定的組詞。關于該字的近義詞和反義詞也無從得知,因為對該字的研究資料及應用場景非常有限。
以上是關于《礰礋》這個字的一些信息,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