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極度凄涼或傷心。 清 劉易 《關山月》詩:“孤戍蒼茫色,寒笳斷續聲,征夫一長望,悽絶故園情。”
謂極其悲涼。 宋 秦觀 《長相思》詞:“念凄絶 秦 絃,感深 荊 賦,相望幾許凝愁。” 明 馮鼎位 《減字木蘭花》詞:“長亭凄絶,去歲傷秋曾送别。”
謂極度凄涼或傷心。《東周列國志》第八十回:“工人思歸,皆有怨望之心,乃歌《木客之吟》曰:‘……木客何辜兮,受此勞酷?’每深夜長歌,聞者凄絶。” 清 孫枝蔚 《秋興八首次王雪洲太史韻》之七:“家書來九月,凄絶弟兄心。” 魯迅 《别諸弟》詩之一:“最是令人凄絶處,孤檠長夜雨來時。” 郭沫若 《海濤集·離滬之前》:“天寒苦晷短,讀書未肯輟。檐冰滴有聲,中心轉凄絶。”
“凄絕”是一個漢語詞語,讀作qī jué,通常用來形容極度凄涼、悲傷或絕望的境況。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演變,可參考古籍《漢典》《東周列國志》等文獻來源。
凄絕(qī jué)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悲傷、凄涼、絕望的情感或景象。它常用于描寫人們面對困境時的心境,或者形容某種狀況的非常悲慘。
凄(qī)的部首是冫,它所包含的筆畫數為7;絕(jué)的部首是纟,它所包含的筆畫數為6。
凄絕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後來在古代漢語中經常被使用。在繁體字中,凄絕的寫法是「淒絕」。
在古代,「凄絕」一詞的寫法與現代相比略有不同。其中,「凄」在古代寫作「悽」,表示悲傷;「絕」則隻作為動詞使用,寫作「絶」,意為終止、斷絕。
1. 這部電影描繪了一個凄絕的愛情故事,讓觀衆們深感傷痛。
2. 戰争使這個國家的人民境況凄絕,無家可歸。
3. 他失去了親人,感到了無盡的凄絕和孤獨。
1. 凄然:形容極度悲傷、凄涼的意境或氛圍。
2. 凄美:形容悲傷中蘊含着美麗、動人。
3. 凄苦:形容艱苦、困苦的生活或處境。
近義詞:哀怨、悲涼、悲苦、悲哀
反義詞:歡樂、快樂、幸福、喜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