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州極遠之處。 清 黃景仁 《登衡山看日出用韓韻》:“九荒八極蕩無翳,照我一寸披丹衷。”
“九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九州極遠之處,常用來形容極其遙遠或人迹罕至的地方。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源與基本含義
該詞源于古代傳說中“九個荒涼之地”的概念,代表世界的邊緣或極遠之境。古人認為“九荒”是地理或時間上的極限,如清代黃景仁詩句“九荒八極蕩無翳”便以此形容天地遼闊。
結構與用法
延伸與例證
清代文獻及現代文學中,該詞常與“八極”“十地”等詞搭配,強化空間或時間上的廣闊感。例如:“橫推萬世,聚血骨築登天高台”出自小說《九荒》,借其意象表達征戰與不朽的主題。
近義與關聯詞
近義詞包括“八荒”“天涯”,反義詞則如“咫尺”“近畿”。需要注意的是,“九荒”與“八荒”在部分語境中可互換,但“九荒”更側重地理極限,而“八荒”多指八方邊遠之地。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學作品(如小說《九荒》)或其他古籍用例,可參考漢典、詩詞網等來源。
《九荒》是一個成語,意味着非常遙遠或極其廣闊。它用來形容距離或範圍極大的地方或事物。這個詞語通常用于修飾時間、空間或範圍。
《九荒》一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對應的部首分别是“乙”和“艹”。筆畫數分别為一畫和六畫。
《九荒》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人間》一章中。莊子在此章中運用了《九荒》一詞,來形容人間與其他世界的巨大距離。
《九荒》的繁體字為「九荒」。
在古代,漢字“九荒”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相同,沒有明顯的變化。
1. 這個國家的勢力延伸至九荒十地。
2. 我們要奔赴九荒,全力以赴。
3. 曆經九荒八荒,他終于成功登頂。
九原、九臯、荒原、荒漠、九天、荒野
廣袤、遼闊、浩渺
有限、狹小、封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