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求功。《後漢書·皇甫規傳》:“進不得快戰以徼功,退不得溫飽以全命。”《三國志·吳志·全琮傳》:“與其獲罪, 琮寧 以身受之,不敢徼功以負國也。” 明 張景 《飛丸記·埋輪沒産》:“使其出則挑釁,沒則徼功,待上無禮,馭下少恩。”
“徼功”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iǎo gōng,其核心含義為“追求功績”,常隱含貶義,指為求取功名而采取行動,甚至可能帶有急功近利或不顧後果的意味。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析:
曆史文獻用例:
感情色彩:
“徼功”一詞在不同語境中可靈活翻譯為“貪功”“求取功名”或“急功近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其褒貶傾向。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三國志》等原始文獻。
《徼功》是一個漢字詞語,有着追求卓越、不斷進取的意義。它表示通過不斷努力和實踐,追求卓越的成就。在現代社會中,徼功常常被用來形容那些有着出色的技藝、事業成就或學術成就的人。
《徼功》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彳”是走路的意義,表示着努力向前追求的意思;而“力”則表示力量、能力。整體而言,該詞有着通過不懈的努力,積累力量去追求成就的含義。
拆分成筆畫,該詞總共有13個筆畫,其中“彳”部分占用3個筆畫,“力”部分占用10個筆畫。
《徼功》最早出自于《左傳》中的一句話:“志于徼功,猶未能也。”該句出自魯哀公十四年,描述了一個國家在某種程度上取得了成就,但仍然未能達到最終目标的情景。這句話後來被引申為談論追求成就和超越自己的意義,成為了現在的詞語。
《徼功》的繁體字為「徼功」,這與簡體字一樣意思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有一些變化。而《徼功》這個詞在古代常常還使用了“彐”字作為“彳”的Variant形式,可以寫作「彐力」。但是,無論是現代還是古代,這兩種寫法均表示同樣的意思。
1. 他十分努力地工作,恪守奮鬥不懈的精神,終于在自己的行業中取得了卓越的徼功。
2. 這位年輕藝術家以其獨特的觀點和才能,向世人展示了他的徼功。
組詞:徼求、徼進、徼倖、功高、卓越。
近義詞:大成、出類拔萃、超群、傑出。
反義詞:平庸、平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