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漢書·楊震傳》“父 寶 ” 李賢 注引 南朝 梁 吳均 《續齊諧記》:“ 寶 年九歲時,至 華陰山 北,見一黃雀為鴟梟所搏,墜於樹下,為螻蟻所困。 寶 取之以歸,置巾箱中,唯食黃花,百餘日毛羽成,乃飛去。其夜有黃衣童子向 寶 再拜曰:‘我 西王母 使者,君仁愛救拯,實感成濟。’以白環四枚與 寶 :‘令君子孫潔白,位登三事,當如此環矣。’”後用“雀環”為知恩報德之典。 明 田藝蘅 《留青日劄·方正學蛇報之妄》:“嗚呼!小人之説不止蛇珠雀環之可笑也。 宋庠 登科,此常事耳,而以為救蟻之報,甚至於繪之為圖以惑世愚民。”參見“ 銜環 ”。
“雀環”是一個源自古代典故的詞語,其核心含義與知恩報德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據《後漢書·楊震傳》李賢注引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記載:
本義
指黃雀報恩所贈的白玉環,後引申為知恩圖報的象征,常用于形容受恩必報的美德。
文化衍生
與“銜環”典故相似(如“結草銜環”),均以動物報恩表達道德觀念。明代田藝蘅《留青日劄》中曾将“雀環”與“蛇珠”并提,批判迷信色彩過重的傳說。
雀環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用來控制和限制鳥類飛行的一種裝置。它通常是一個圓形的環形裝置,用來訓練和養殖鳥類,防止它們逃跑。
雀環的部首是隹 (zhuī),其拼音是zhui1。這個部首表示鳥類。雀環的總筆畫數為13畫。
雀環一詞最早見于《戰國策·鄭策三》:“聖王雀智囊此人也。”這裡的“雀智囊”指智囊鳥,它常用來形容聰明和機智之人。後來,雀環逐漸演變為用來管理鳥類的裝置。
雀環是雀環的繁體字形式。繁體字在一些地區,如台灣、香港等仍然廣泛使用。
在古代,雀環的寫法與現代不同。古人将雀環寫作“雀圻”,其中的“圻”字意為包圍、圍住的圈子。
1. 飼養員把小鳥裝進雀環中,進行訓練和培養。
2. 這個雀環設計得非常巧妙,可以有效地約束鳥類的行動。
組詞:鳥類、飛行、圈養、訓練
近義詞:鳥籠、禽籠
反義詞:自由飛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