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瓦鼓。一種陶制的鼓。
瓦盆鼓,又稱“陶盆鼓”或“土鼓”,是中國傳統打擊樂器的一種,特指以陶土(瓦)燒制而成的盆狀鼓身、蒙以皮革的鼓類樂器。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結合文化背景進行詳細解釋:
瓦盆鼓指鼓身由陶土制成盆狀、兩端或單端蒙皮的打擊樂器。其名直指材質(瓦即陶土)與形制(盆狀),屬膜鳴樂器範疇。該名稱在《漢語大詞典》中收錄為“以陶為腔、革為面的傳統樂鼓”。
鼓腔采用黏土燒制的陶盆,具有天然共鳴腔體,表面常施釉或保留素胎;鼓面多使用牛皮、羊皮等動物皮革繃緊固定,通過繩索調節張力。這種結構使其音色低沉渾厚,類似甕聲(《中國樂器志·卷三》)。
早期為單面蒙皮(如漢代陶鼓),後發展為雙面鼓,尺寸從小型手鼓到大型坐鼓不一,常見高度約30-50厘米,鼓面直徑20-40厘米(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記錄)。
可溯至新石器時代的陶鼓遺存,如青海民和陽山遺址出土的距今4000年的陶制鼓框(《考古學報》1986年刊)。漢代列為“八音”之“土”類樂器,《禮記·明堂位》載“土鼓、蒉桴,伊耆氏之樂也”。
長期活躍于民間儀式,如北方社火、南方傩戲及農耕祈雨活動。河南浚縣泥咕咕文化中,瓦盆鼓至今用于正月古廟會表演(來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傳統音樂類)。
列入河北、山西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如“晉南瓦盆鼓樂”(山西省非遺保護中心檔案編號SXⅣ-28)。現代改良版本融入民族樂團低音聲部,拓展了傳統樂器的表現力。
文獻依據: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卷12頁
- 《中國樂器志·膜鳴卷》,民族出版社,2003年
-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傳統樂器音響檔案》
- 《青海民和陽山墓地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86年第4期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中國傳統樂器庫
- 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 晉南傳統音樂名錄, 2019修訂版
瓦盆鼓是古代的一種陶制打擊樂器,其含義和背景可歸納如下:
基本定義
瓦盆鼓即「瓦鼓」,指用陶土燒制而成的鼓。其名稱來源于材質(瓦)與形制(盆狀),屬于中國傳統民間樂器的一種。
曆史記載
宋代周密所著《武林舊事·舞隊》中提到“大小全棚傀儡”表演中曾使用瓦盆鼓,說明它在宋代民間藝術表演中已有應用,可能用于伴奏或儀式場景。
材質與形制
以陶土為主要材料,形似盆或甕,屬于中空結構的打擊樂器。這類鼓因材質限制,音色可能較為沉悶,適合特定場合的節奏演奏。
文化關聯
作為瓦鼓的别稱,它可能與古代農耕文化、祭祀活動相關。陶制樂器在古代多用于民間節慶或宗教儀式,具有實用與象征雙重意義。
提示:如需進一步了解瓦鼓的具體演奏方式或考古實物,建議查閱宋代民俗文獻或相關音樂史研究資料。
半點逼攻避卧伯母步曲場合嘲诮抄劄吃定叢緻邨路打苞擔杖道勞端漸頓愚豐盈奮衣鈎摭黑暗地獄黑霧天光檢操檢察員驕美羁丱井灌驚驚怍怍匡率苦河骊歌陵逼淩逼靈籥嶺嶂猛犸難捱孽報牛尾狸尼止牌長噴湧僻書前人寝息水老鼠花私祭瑣陳素絲田兵痛嫉拓畫土政策望風希旨猬鋒翔抱祥肉閑雅仙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