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匡敕 ”。正直謹慎。語本《詩·小雅·楚茨》:“既齊既稷,既匡既勑。” 毛 傳:“勑,固也。” 孔穎達 疏:“既能誠正矣,既能慎固矣,於祀之禮無所失。” 朱熹 集傳:“匡,正;敕,戒。” 清 曾國藩 《歐陽氏姑婦節孝家傳》:“姑 劉孺人 ,端嚴匡敕,無所假借。”
“匡勑”是一個較為少見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文獻和權威資料綜合解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工具書。
匡勑(kuāng lì)是一個漢字詞語,該詞有着多重含義和用法。它的拼音分别是kuāng和lì。下面将對該詞進行分析。
匡字的部首是匚,另一部分是人。它的總筆畫數為7。
匡字的源自于金文,是稠字的異體字,本義是指扶助矯正。後來演變為多個意義,包括整治、修正、匡扶、挽救等。
匡勑的繁體字是「匡戾」,字形較複雜。
在古代漢字中,匡的寫法與如今相近。勑在古時候叫作「戾」,寫法有所不同。
1. 父親匡勑兒子的過失,幫助他重新行走正道。
2. 這位領導勉勵全體員工匡勑不良風氣,提高作風。
1. 匡正:扶正、糾正。
2. 匡扶:支援、幫助。
3. 匡救:拯救、解困。
4. 匡衡:協調、調節。
5. 匡助:助力、支持。
1. 扶正:糾正、改正。
2. 救助:援助、幫助。
3. 挽救:拯救、解救。
4. 協調:調和、平衡。
5. 支援:支持、幫助。
1. 偏誤:錯誤、歧視。
2. 忽略:漠視、忽視。
3. 殘害:傷害、破壞。
4. 挑撥:煽動、攪亂。
5. 抵觸:沖突、對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