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匡敕 ”。正直謹慎。語本《詩·小雅·楚茨》:“既齊既稷,既匡既勑。” 毛 傳:“勑,固也。” 孔穎達 疏:“既能誠正矣,既能慎固矣,於祀之禮無所失。” 朱熹 集傳:“匡,正;敕,戒。” 清 曾國藩 《歐陽氏姑婦節孝家傳》:“姑 劉孺人 ,端嚴匡敕,無所假借。”
"匡勑"是一個較為古雅的漢語詞彙,主要見于古代文獻,其含義可從字源和典籍用例兩方面進行解釋:
基本釋義
"匡勑"指匡正告誡、糾正訓導。"匡"本義為方正、糾正(《說文解字》:"匡,飯器,筥也",引申為端正);"勑"同"敕",意為告誡、命令(《說文解字》:"勑,誡也")。二字組合強調通過權威性指導修正偏差。
典籍例證
東漢應劭《風俗通義·愆禮》載:"欲令主人必知其非,然後匡勑之矣",此處指對失禮行為予以規勸糾正。
《後漢書·郭陳列傳》亦有"匡勑時俗"之語,體現以官方訓令整饬社會風氣的用法。
現代轉義
在當代語境中,該詞多用于學術或正式文本,引申為對錯誤觀念或行為的系統性糾正,如"匡勑學術不端"等表述,但已非常用詞彙。
權威參考來源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權威辭書,讀者可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核查原文。)
“匡勑”是一個較為少見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文獻和權威資料綜合解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工具書。
暗門百翮白内障巉巗盛器吃烏飯痾黑屎從直撫懷攻圍廣遠官饷詭辯禾把禾叉化格兼包并畜江流日下鑒取紀綱院進退應矩金葉子格趄避峻削枯糜廊肆了兒醴液黾池滅夷冥雨眯萋南無弄影平康巷契據清冽虬髯公驅屏容載灑繡酾浚樿栉事幾實塌塌雙飛書迹送話器送眼流眉歲修停擺突壞望夫山委積葦鑰圍嘴五步成詩黠戛斯相賊獮猴江銜木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