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五代 劉仁恭 善挖掘地道攻城,因得“劉窟頭”之號。《新五代史·雜傳一·劉守光》:“ 劉守光 , 深州樂壽 人也。其父 仁恭 ,事 幽州 李可舉 ,能穴地為道以攻城,軍中號‘劉窟頭’。”
(2).謂身死入土。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二十:“上聞 從榮 伏誅,悲駭幾落禦榻,氣絶復蘇者再,由是不豫轉增,以至晏駕。自雲:‘我今日自作劉窟頭也。’”
“劉窟頭”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曆史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來源背景
指五代時期将領劉仁恭因擅長挖掘地道攻城,被軍中稱為“劉窟頭”。據《新五代史》記載,劉仁恭曾為幽州李可舉效力,其“穴地為道”的戰術在戰争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故得此稱號。
引申含義
該詞後來衍生出“身死入土”的隱喻義。例如,後唐明宗李嗣源在聽聞兒子李從榮被殺後,悲歎“我今日自作劉窟頭也”,暗指自己即将離世入土。
如需進一步了解劉仁恭的戰術細節或後唐曆史背景,可查閱《新五代史》原文或相關研究資料。
《劉窟頭》是一個詞語,一般來說,它有以下意思:
1. 指代大雄寶殿中央的正脊(即主脊)。
2. 指代寺廟中的屋頂正脊,也可指代屋頂的各類裝飾。
《劉窟頭》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
劉(左右結構)和手(上下結構)。
總筆畫數為9畫。
《劉窟頭》一詞源于老北京話,主要在京津地區使用。據說最早出現在一些寺廟中,用來指代寺廟正脊上的裝飾,隨後擴展到指代屋頂正脊。
《劉窟頭》的繁體字為「劉窟頭」。
在古時候,「劉窟頭」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詳細的變化請參考古代文字研究領域的資料。
1. 寺廟的屋頂上的劉窟頭雕刻非常精美。
2. 這座古建築的劉窟頭是當地的文化遺産。
與「劉窟頭」相關的組詞有:劉窟、窟、劉、頭。
與「劉窟頭」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正脊、屋脊、屋頂裝飾等。
與「劉窟頭」意義相反的詞語是:屋角、屋檐、屋瓦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