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mall county] 下縣。古代縣分三等:糧十萬石以下為上縣,六萬石以下為中縣,三萬石以下為下縣
彈丸下邑。——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1).國都以外的城邑。《春秋·莊公二十八年》“冬,築 郿 ” 晉 杜預 注:“ 郿 , 魯 下邑。” 孔穎達 疏:“國都為上,邑為下,故雲 魯 下邑。” 南朝 齊 孔稚珪 《北山移文》:“促裝下邑,浪拽上京。” 宋 王安石 《與孟逸秘校手書》之一:“自京師奉别,于今已八6*九6*年……忽得書,乃知尚滞下邑,幸得會合,歡慰固無量。”
(2).小地方;小縣。 晉 陸雲 《吳故丞相陸公诔》:“和羹未飪,宰茲下邑。” 唐 韓愈 《祭郴州李使君文》:“伏荒炎之下邑,嗟名頽而位仆。” 清 姚鼐 《張仲絜時文序》:“﹝ 常熟 ﹞雖偏僻下邑,其士人多知乘時,或逾于都會廣聚之區,習使之然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下邑漢語 快速查詢。
“下邑”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層主要含義,綜合權威來源的釋義如下:
國都以外的城邑
原指都城之外的附屬城鎮。例如《左傳·莊公二十八年》提到“郿,魯下邑”,晉代杜預注:“國都為上,邑為下”,說明“下邑”是相對于首都而言的次級行政單位。
小地方或小縣
後引申為規模較小或地位較低的縣邑。古代以糧食産量劃分縣等,三萬石以下為下縣,如清代邵長蘅在《青門剩稿》中用“彈丸下邑”形容小城。唐代韓愈《祭郴州李使君文》中的“下邑”也指偏遠小縣。
曆史背景與用例: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
下邑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低級的村莊或小的行政區域。
下邑的部首是一,共有七筆。
下邑由下和邑兩個字組合而成。下表示低、較低的含義,邑表示村莊或小的行政區域。兩者合在一起,表示一個低級的村莊或行政區域。
下邑的繁體字為「下衹」。
在古代漢字中,下邑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在篆書中,下邑的形狀可能會略有差異。在隸書中,下邑的筆畫數目也可能有所變化。
1. 這個小山村是個下邑,人口稀少,生活簡樸。
2. 下邑的基礎設施相對薄弱,需要更好的建設。
下邑在組詞中常常搭配其他詞語,例如:下邑民居、下邑建設、下邑特色等。
下邑的近義詞包括:小村莊、小鄉鎮、低級行政區等。
下邑的反義詞包括:上邑、高級行政區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