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越冬的菜蔬。 北周 庾信 《小園賦》:“燋麥兩甕,寒菜一畦。” 唐 岑參 《宿東溪王屋李隱者》詩:“霜畦吐寒菜,沙雁噪河田。”
(2).泛指蔬菜。 宋 蘇轼 《寒食雨》詩之二:“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溼葦。”
(3).油菜。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菜一·芸薹》:“此菜(蕓薹)易起薹,須採其薹食,則分枝必多,故名蕓薹;而 淮 人謂之薹芥,即今油菜,為其子可榨油也。 羌 、 隴 、 氐 、 胡 ,其地苦寒,冬月多種此菜,能歷霜雪,種自 胡 來,故 服虔 《通俗文》謂之胡菜,而 胡 洽居士 《百病方》謂之寒菜,皆取此義也。”
“寒菜”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指在寒冷季節仍能生長的蔬菜,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
在更廣泛的語境中,可代指普通蔬菜。如: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油菜因耐寒特性被稱為“寒菜”,尤其在中國西北寒冷地區廣泛種植。
“寒菜”既可指耐寒越冬的蔬菜,也可泛指普通蔬菜,或特指油菜。其含義需結合具體文獻或語境判斷。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本草綱目》或古典詩詞原文。
寒菜(hán cài)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成“寸”和“艹”兩個部首,總共有9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籍《爾雅》,意為寒冷季節采摘的蔬菜。
寒菜這個詞也有在繁體字中存在,寫作「寒菜」。
在古時候,寒菜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對于「寒」這個字,可以寫作「冚」,而「菜」這個字在古代有時是寫作「蔡」。所以也可以看到一些古籍或碑銘上的寫法是「冚蔡」來表達寒菜的意思。
以下是幾個例句:
1. 這家餐廳的寒菜很有特色。
2. 冬天時,寒菜是人們餐桌上的主要選擇。
3. 她用新鮮的寒菜做了一道美味的涼菜。
組詞:寒風、寒冷、寒夜、寒意。
近義詞:冷菜、涼菜。
反義詞:熱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