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搜索。《元代白話碑集錄·一二五八年忽必烈聖旨》:“這般斷了,也恐别人搜刷不盡,卻教 張真人 自行差人各處追取上件經文闆木,限兩個月赴 燕京 聚集燒毀了者。”《明史·外國傳一·朝鮮》:“本國人屢有違禁匿海島,誘引軍民,漸至滋蔓。乞許本國自行搜刷。”
(2).搜括。
“搜刷”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種含義:
搜索
指徹底搜尋、檢查。例如《元代白話碑集錄》中記載的忽必烈聖旨:“這般斷了,也恐别人搜刷不盡”,意為擔心他人未能徹底搜查銷毀經文闆木。明代《朝鮮傳》也提到“乞許本國自行搜刷”,即請求允許自行全面搜查違禁者。
搜括
指強行征收財物或掠奪。如元代文獻中“搜刷”與追繳、銷毀經文相關,隱含強制執行的意味。
補充說明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其含義側重“徹底性”和“強制性”,具體釋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若需更完整的古代用例,可參考《元代白話碑集錄》等文獻來源。
《搜刷》是一個中國方言詞彙,主要在江蘇、浙江等地方使用,意思是迅速地尋找和搜集信息。這個詞彙有時也被用于形容迅速地搜索互聯網上的内容。
《搜刷》是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搜》這個字的部首是手,讀音為sōu,總共有11個筆畫;而《刷》這個字的部首是刀,讀音為shuā,總共有8個筆畫。
《搜刷》這個詞的來源并不是很明确,但猜測與迅捷、迅速的搜集信息有關。在繁體字中,這個詞可以寫作「搜刷」。
在古代,萬曆、康熙等時期的字典中,并沒有《搜刷》這個詞的記錄。這表明《搜刷》是近年來新興的方言詞彙,主要在口語中使用,而不太被正式的文言文書寫所采用。
1. 他經常在網上搜刷最新的新聞。
2. 為了完成這個任務,我們需要盡快地搜刷相關的資料。
3. 在信息時代,搜刷信息變得越來越容易。
組詞:搜索、搜集、查找。
近義詞:搜索、查詢、尋找。
反義詞:整理、歸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