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跑竹馬的意思、跑竹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跑竹馬的解釋

民間娛樂活動之一種。扮演者騎在竹馬上,表演出馬或走或奔等各種動作。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上元》:“至百戲之雅馴者,莫如南十番。其餘裝演大頭和尚,扮稻秧歌,九曲黃花燈,打十不閒,盤槓子,跑竹馬,擊太平神鼓。” 端木蕻良 《曹雪芹》第十七章:“香會很多……傳統的巧爐聖會,還有秧歌會,高跷會,什不閑,跨鼓花钹,跑竹馬會。”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跑竹馬"是中國傳統民間舞蹈形式之一,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區,尤其在年節慶典、廟會等場合表演。它源于古代兒童騎竹馬嬉戲的遊戲,後逐漸發展為帶有情節性和技巧性的民間舞蹈藝術。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闡釋:

一、 基本詞義與動作特征

指表演者将竹篾或藤條紮制、外裱彩紙或彩綢的"馬頭"、"馬身"道具系于腰間(馬頭在前,馬身在後),扮作騎馬狀,通過特定的步伐和隊形變換模拟騎馬奔馳的姿态。表演者需掌握"跑"的技巧,包括快步、碎步、跳躍、旋轉等動作,配合鑼鼓節奏展現駿馬奔騰、跳躍、嬉戲的場景。

二、 文化内涵與表演形式

  1. 民俗象征:竹馬作為道具,象征吉祥如意與豐收喜慶。表演常融入曆史故事(如《昭君出塞》)或神話傳說,承載着民衆祈福納祥、驅邪避災的美好願望。
  2. 集體表演性:多為群舞形式,少則數人,多則十餘人。表演者需按固定陣型(如"穿花""編籬笆""跑圓場")跑動,講究整體協調與圖形變化,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3. 藝術融合:常與秧歌、旱船、高跷等民間藝術同場演出,構成綜合性社火表演。表演時配以地方戲曲唱腔或民歌小調,體現地域文化特色。

"跑竹馬"是以模拟騎馬動作為核心,集舞蹈、音樂、戲劇元素于一體的傳統民俗表演。它既是古代兒童遊戲的升華,也是農耕文化中民衆精神生活的生動體現,具有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價值。


來源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跑竹馬”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具有豐富的文化内涵和表演形式,主要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定義

“跑竹馬”是一種以竹制道具模拟騎馬動作的民間歌舞表演,表演者将竹篾紮制的馬形道具系于腰間,通過跑動、隊形變換和歌舞結合,展現騎馬姿态。其名稱也寫作“竹馬燈”“跑馬燈”等。

二、起源與發展

  1. 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晚期,北方遊牧民族兒童模仿成人騎馬遊戲,後逐漸發展為固定表演形式。
  2. 演變:唐代李白詩句“郎騎竹馬來”中的“竹馬”即指兒童玩具,宋代後融入戲曲、曲藝元素,發展為節慶表演項目。

三、表演形式

  1. 道具:竹馬分前、後身兩部分,以彩紙或布料裝飾,顔色多樣(赤、橙、黃等),表演者将馬身系于腰間,手持兵器或馬鞭。
  2. 動作與陣型:包含“催馬小跑”“鞭馬疾跑”等動作套路,陣型有“一字長蛇”“八卦陣”“烏龍擺尾”等十餘種,兼具武術與舞蹈特點。
  3. 伴奏:以鑼、鼓等打擊樂器烘托熱鬧氛圍,表演人數可達數百人。

四、文化意義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跑竹馬”承載着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的融合印記,常見于春節、元宵等節慶,既保留兒童遊戲的天真意趣,又體現民間藝術的集體創作智慧。

附注

需注意,“跑竹馬”與成語“青梅竹馬”中的“竹馬”含義不同,後者僅指兒童玩具,而前者特指成熟的表演藝術形式。

别人正在浏覽...

白騎白石芝賓倅不見輿薪參覃察閱川府祠谒摧逼耳記煩匮鳳毛雞膽負挈官告歸隱扢戲畫笥簡調疆地焦腐積疊節斧進任肌肉玉雪舊壘君權沮懾慨當以慷克複匡堯闌殚曆朝馬繮萌達迷芒迷悶鳴呶冥思苦想摩頂至踵鳥服女道前文青抗先清醪窮閻漏屋磎鼠鋭達三酒上略生兒育女駛雨撕剝田契停當銅丸土着吳羅物雄小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