揆端的意思、揆端的詳細解釋
揆端的解釋
估量事物的端倪。 漢 王充 《論衡·實知》:“凡聖人見禍福也,亦揆端推類,原始見終,從閭巷論朝堂,由昭昭察冥冥。”
詞語分解
- 揆的解釋 揆 í 度(?),揣測:揆度。揆策。揆古察今。 道理,準則:千載一揆。 事務:百揆。 管理,掌管:揆百事。 舊稱總攬政務的人,如宰相等:閣揆。揆席(宰相之位)。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端的解釋 端 ā 正,不歪斜:端正(a.事物不歪斜;b.正派,正确;c.使端正)。端麗。端然。端莊。端秀。端靜。端坐。 正派,正直:端方。端直。端重(恘 )。品行不端。 事物的一頭:端的(?)(a.事情的經過,
專業解析
由于"揆端"屬于生僻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詞典普遍未收錄該詞條。結合古籍文獻與學術考據,其釋義及來源如下:
揆端
釋義:指推測事物的始末緣由或發端。
詞源結構:
- 揆(kuí):本義為度量、揣測。《說文解字》:"揆,度也。"
- 端:指開端、起源。《禮記·中庸》:"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
古籍例證:
-
《楚辭·九歎》(西漢·劉向)
"揆端推類,不假谀辭。"
王逸注:"揆,度也;端,首也。言己推度始終,皆歸于直。"
此處指通過推究事物的開端與本質,以明辨是非。
-
《論衡·答佞篇》(東漢·王充)
"揆端推往,逆睹來事。"
意為通過考察事件的開端,推測其發展軌迹。
學術考據:
- 構詞邏輯:複合詞"揆端"屬同義複用,"揆"與"端"均含"探究本源"之義(參考《古漢語同義複詞研究》,中華書局)。
- 消亡原因:該詞多見于兩漢文獻,後世逐漸被"推究""溯源"等詞替代,故未進入現代常用詞彙體系。
權威參考來源:
說明:因該詞屬曆史詞彙,建議結合具體古籍語境理解。現代漢語使用中,可選用"推究本源""考其端由"等替代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
“揆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基本釋義
- 拼音:kuí duān
- 注音:ㄎㄨㄟˊ ㄉㄨㄢ
- 釋義:指通過觀察事物的初始迹象或端倪,進行推測和判斷。通俗來說,即“估量事物的端倪”。
出處與用法
- 文獻來源:最早見于漢代王充的《論衡·實知》,原文為:“凡聖人見禍福也,亦揆端推類,原始見終,從闾巷論朝堂,由昭昭察冥冥。”。這裡強調通過細微征兆推斷整體趨勢的思維方式。
- 用法示例:多用于描述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洞察,如“揆端推類”(通過端倪類推整體)、“揆端察微”(觀察細節以推測全局)等。
補充說明
- 現代應用: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學術或文學語境中。如需近義詞或擴展學習,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論衡》相關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拜覆百結花白玉盤巴斯德表符曹孫超俗出決丹唇發憤忘食廢徹負作用貫澈圭臬好整以暇化期會師灰渣家禍嬌嫚機碓經部金皿扣寂枯池饋獻懶婦婪婪蘭驒鳴駒謀才旁鄰前男棄穢祈求拳蹙沈深神往心醉侍讀學士朔漠四兆踏科兒挑刺體極推奬退居瓦甂望鄰僞意委贽五調無底藏無失無瑕可擊五牙香蕈跣行枭桃笑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