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折斷牙齒。《左傳·哀公六年》:“女忘君之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 杜預 注:“孺子, 荼 。 景公 嘗銜繩為牛,使 荼 牽之, 荼 頓地,故折其齒。”後用為為人民操勞的典實。 趙樸初 《感遇--為周總理而作》詩:“回首丘山,折齒孺子。”
(2).指備受挫辱。 漢 鄒陽 《獄中上書》:“ 範雎 摺脇折齒於 魏 ,卒為 應侯 。”參見“ 折脅 ”。
(3).《晉書·謝鲲傳》:“鄰家 高氏 女有美色, 鯤 嘗挑之,女投梭,折其兩齒。時人為之語曰:‘任達不已, 幼輿 折齒。’”後用為調戲婦女被拒而受懲的典故。 唐 韓偓 《<香奁集>序》:“麄得捧心之态,幸無折齒之慙。”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琴瑟琵琶》:“踰牆已成,折齒唯命。”
“折齒”是一個具有多重典故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字面意義上的牙齒斷裂。例如《左傳·哀公六年》記載,齊景公曾扮作牛讓兒子牽着玩,繩子突然被拽導緻牙齒折斷,後用此形容為他人付出而承受的代價。
源自齊景公的典故,後成為贊頌奉獻精神的象征。如趙樸初在紀念周總理的詩中寫道“回首丘山,折齒孺子”,以此比喻周總理為人民鞠躬盡瘁。
漢代鄒陽在《獄中上書》提到範雎在魏國遭受“折脅折齒”的酷刑,最終卻成為應侯,突顯忍辱負重的意義。
《晉書·謝鲲傳》記載,謝鲲因調戲鄰家女子被對方用織梭打斷牙齒,成為調侃輕浮行為的典故。唐代韓偓在《香奁集序》中也引用此典自嘲。
在人類學中,“鑿齒”(也稱“折齒”)指古代部落的成年禮習俗,通過拔牙或敲折牙齒象征成長,見于中國越族、高山族及非洲、大洋洲等地。此含義與上述典故不同,需結合語境區分。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辭海》《晉書》等文獻原文。
折齒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手"和"齒"兩個部分組成。手作為部首,表示與手相關的動作或意義;齒作為部首,表示與牙齒有關。
折齒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手(扌)和齒(齒)。手部首的筆畫數為三,齒部首的筆畫數為六,總共九個筆畫。
折齒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獻《荀子·勸學》中。意指不能忍受惡劣的環境或遭遇,像牙齒一樣容易折斷。這個詞彙比喻人遭遇困難或挫折時容易感到痛苦或不堪承受。
在繁體字中,折齒的寫法為「折齒」,它與簡體字的寫法基本相同,隻是字形稍有不同。
在古時候,折齒的漢字寫法是「折齜」。在這種寫法中,齒部分的字形被寫成了「齜」。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字形逐漸演變為了現代的「齒」。
以下是一些使用折齒這個詞的例句:
下面是一些與折齒相關的詞語:
折齒這個詞語憑借其獨特的意象和比喻,形象地表達了人們在面臨困難時的态度和品質,受到廣泛的使用和喜愛。
【别人正在浏覽】